日志

今日谷雨 等一场与自己的久別重逢

今日谷雨 等一场与自己的久別重逢

 

谷雨来,百花落,春将尽春色不老,夏将始夏意渐浓。谷雨后,随之而来的是绿肥红瘦,百谷生长,人间无寒,一片芳菲水向暖。漫步街头,细风拂面,温暖又柔和,带着春夏交替的花香与泥土气息,忘了天色,忘了时间,半是消磨,半看牡丹初绽,「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

 

次日醒来,雨水滴答,风烟裊裊,紫荆花落了,碎成了瓣,又凝成了诗。我最喜欢聆听雨声水声,此刻欢悦立于窗前,捧一盏清茶,看一树浓绿,静听一场雨落。那一刻,心中的天涯彷彿近在眼前,雨水的声音穿越时光,直击灵魂深处,如同温柔的乐曲,轻轻填满你人生所有空隙。

 

想起幼时,我住在天台屋,那时候的雨声,全是稀哩哗啦,惊天动地。响雷轰隆轰隆之后,漫天雨水倾泻而下,直直打落到地面,一个劲儿往阶砖扑去。雨点打在屋顶上,义无反顾,势若破竹。天台屋,也忙着紧紧回应。就这样一整晚,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急急堪如瀑布。我感觉雨,简直下到我身边来了。

 

后来,我们搬家了,一家人住进用玻璃窗把露台封密改建而成劏房的「骑楼房」。于是,我听到的雨声,不再是噼裏啪啦,而是咚咚锵锵,恍若雨点敲打玻璃,轻轻重重轻轻,错落有致的连韵律都清脆可听,慢慢地又匯成一股股细流沿窗台屋角潺潺泻下。各种敲击声与滑音密织成乐曲,间伴着母亲夜晚起来抹掉窗隙渗入雨水的背影,网住了春夏一切诗意,醉了整个童年。

 

到了中学,学校门口有百多级的阶梯。我每日上学,都要拾级而上,也算是一种体能训练。少年男儿,人人都不服输。记忆中,似乎从未有人说过辛苦二字。

 

下雨了,百多级楼梯上,一行行、一片片、大小不同、花色各异的雨伞,与红红绿绿的雨衣,高高低低、熙熙攘攘地向前涌动。雨点滴落伞布,卜卜卜的声音,宛如自然低语。我撑着伞,听雨珠在伞顶起舞,彷彿演奏一曲天籁之音。一时间,雨水与汗水交融,顺着少年们昂起的额头流落脸庞。我们在雨中嘻嘻哈哈,肆意说笑玩鬧,自有流年的一份热情与欢喜。雨声越来越大,我们一个个嗓门更大。

 

十八岁,我只身去了美国留学。在那裏,我竟发现,原来雨声也会寂然无声。雨点掉下,滑落草地,倏而不见,根本得不到半点回应,无法产生任何共鸣。

 

有晚凌晨,我尚在加赶功课,忽而窗外传来隐隐歌声。我推开窗,外面下着雨,一快要毕业的同学坐在楼下走廊,望着漆黑天空,一个人低哼着卜戴伦的《Mr. Tambourine Man》。我情绪飘落,顿觉天广地阔,为何只留下一个孤独的我困于房间?为我摇鼓开道的那个人在何方?凝思间,隔壁的窗户接连打开,一道道歌声传出,我不由也细声跟唱其中。

 

八十年代初,我从美国返回香港中文大学执教。课间休息时,屋外突然狂风大作,吐露港瞬间陷入一片迷蒙。暴雨骤然落,乍然歇,如梦般,垂爱于希望,又戛然停止一刻,重燃希冀之火。在希望、失望、欣喜、落寞之中,雨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霎时怅然若失、无限感伤,情不自禁想起幼时那別样的下雨天,惊觉雨怎么亦无声,看得见却听不到?后来,又搬入市区。在高楼大厦、车声人声的鼎沸喧嚣裏待久了,可能人亦老了,我竟恍然已听不出雨声了。

 

曾经,作为公僕一分子,我部分时间要在地区裏往復工作。好几次,遇上了滂沱大雨。剎那间,我冲动莫名,只想丢开雨伞,奔入雨中,任雨拂过,凭雨点拍打,在雨水中感触徘徊。我好想听见雨水洒落皮肤时的声音,好想感受雨点落下的冲击,还想接收雨点摩擦的重量与温度。我需要雨声,还要雨水;我要听得到、看得见,还要抓得着。彷彿只有这样的淋漓尽致,才能给我那么一点实在感。

 

二○一○年春夏之交,我跟随香港邵老先生内地参访团的每年一度一游。那次沒有大山古蹟,只有大大小小的瀑布。众人从贵州黄果树瀑布,一直穿行到了陕西与山西交界之处的黄河壶口瀑布。我一下车,远远就被瀑布声音吸引住,径直追寻着那声音而去。瀑布啊,瀑布,你想说什么?要说什么?会说什么?它吶喊着,如狮吼虎啸,犹万马嘶鸣,穿云破雾。是将那千年万年的日月风雪劳顿抛洒干净,还是把人之一生的苦难郁闷一泻而下?它歌唱着,从巨石岩峰中冲出,化作一条巨龙,昂首翻山越岭,向前,向前,再向前。

 

我陷在若水的境界中,陷在瀑布的水声中。任水雾打湿衣衫,也不忍拉开距离;任水声振聋发聩,也不愿错过这分分秒秒的相惜相知;任每一种感觉席捲而来,又奔腾而去。心回归于零,復又原始,清新而自然。

 

去年春末我在太平山行山途中,雨水突落,抬头放眼,水天茫茫。我顿足观雨听雨淋雨读水,享受着厉雨中的无助与孤独。山河故里,明月清风,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其实亦不过大小雨,千言万语静水深流,何以言何能言与谁言。经歷了大雨,也就看淡了人生。读懂了小雨,也就了然人生。我待谷雨,催开草木滋养成长,从此山海春色万物从容,见山水,见天地,见人心,等一场与自己的久別重逢。

 

今日谷雨,又下雨了。

 

*作者文章观点,不代表有得拣活动平台立场。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

 

上载日期:2025.4.21

 

原文刊登在大公文匯网

https://epaper.tkww.hk/s/202504/20/AP680404bbe4b0fbda9a1ea4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