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是个有趣而特別的数字,60秒为一分钟,60分钟为一小时。时间是抽象的概念,人们懂得用时、分、秒的单位来计时是很了不得的,古代的中国人又懂得用日、月、年来记日子,使人、乡村和国家都有了具体的时间和日子的观念。之后,更有年代、世纪、光年时间的单位出现。
中国以农立国,四季的变更、日照的长短,都影响农作物的多与少。中国的农历很先进,按太阳与地球运行的角度,划分为24个节气,每季有6个节气,如立春、小满、白露和大寒等。
中国人用日照的长短去计时和日子,方法是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纪年则由「甲子」这个干支直到「癸亥」,谓之一个甲子,即60年为一个循环。
孔子的生命境界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希望长寿,不想早夭。但因为劳动、疾病和战乱,中国古代男性的平均年龄介乎在40至50岁之间,能享花甲之年,已被称为老翁。俗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过70岁的十中无一,谓之稀罕;当然也有些例外,达到80、90岁甚至成为百岁人瑞!清朝皇帝会为老人筹办千岁宴,以表敬老。
孔子享得长寿,活到71岁才离世。他在晚年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这几个不同的人生境界,已是2500多年以来,中国人代代相传、耳熟能详的概念。
从15至50岁的35年间,人的境界不断提升,由学而立,由立而不惑,由不惑到知天命,实在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但「六十而耳顺」则不易解,我曾看过不少古今的注疏,或问过几位前辈,都得不到理想的答案。
我觉得,人到60岁,性格上应愈来愈顽固和执着,因为社会经验已很丰富,地位也建立了,而且火气仍勐,很难接受不合理的批评、或任何闲言闲语、或他人的蜚短流长,都不能逆来顺受。
孔孟哲学中的谦让智慧
经大半年的思考,我有了多一点儿的理解。孔子待人以诚,性格可总结为「温、良、恭、俭、让」,当中谦让是最难做得到。 先谈「让」:甲骨文时「让」是指责备別人;到春秋,意思变成克制自己,变成是一种礼,即是举手做与心作平衡状的动作,以表示恭敬和欢迎。例如射礼中「揖让而升,下而饮」。所以「让」字和「礼让」有密切的关係!
让是一种高尚的美德,甚至可以让出权位。上古的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谓之「禅让」。后来,还有吴泰伯和叔齐让其位给他们的弟弟,因为知道三弟是德才兼备的人。原本泰伯是要嫡长子要继承王位,但他知道自己不如三弟,便不受王位,离开国家成就弟弟。他的让,成了歷史佳话、流芳百世的美事。《论语》20章中,便有一章就名为〈泰伯〉。
至于「谦」和「让」是孪生兄弟。中国人向以「谦谦」来形容君子。「谦」是《周易》其中的一卦。而64卦裏,唯有谦卦的六爻皆吉,比起泰卦和既济卦还要好!其实,早在《尚书·大禹谟》已告诫世人「满招损,谦受益」。
孟子以孔子为师,把仁扩充为「四善端」,即仁、义、礼、智。孟子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朱熹《论语集注》则曰:「让也者,礼之实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能互相辞让,就可实践「礼」了。例如东汉末着名文人的真实故事「孔融让梨」,教导孩子要懂得礼让,悌在其中。凡事要替人着想,有矛盾时,以和为贵。
谦让智慧 亦在老子之道
不单孔子、孟子、朱熹重视谦和让;老子也是以让为核心思想。《老子》第8章有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哲学可总结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着名当代大德星云法师也提出「老二哲学」──凡事不争,也不认第一,低调做实事,结果他以90多岁高龄辞世。
再举一例:清 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接到老家的来信,说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产生争执,要张英设法摆平吴家。后来老家的人收到张英的回信,信中写有一首短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到信,明白张英的意思,便把在原址的墙退后三尺。邻居吴氏见到,也主动把围墙后退三尺。「六尺巷」就因而成为当地的美谈!
「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懂得礼让、谦让、处下、不争、以和为贵,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心平气和。60岁才可以接纳不能接纳的人,忍受不可能忍受的话,确是一种道德境界。
了解「耳顺」后,令我更加佩服孔子的智慧,60岁可与任何人和睦相处,到70岁更可以与天並行,天人合德,得到从心所欲,不踰矩的自由。
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上载日期:2025.6.26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