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记国宝级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记国宝级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

我国殿堂级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于2023年6月13日走了,喜欢他的朋友都有点突然,虽然知道他年事已高,健康一般,近日接受访问都躺在梳化上,但听到这个消息都有点伤感,祝愿他能够早登极乐。

 

 

无师自通 造诣高深

黄永玉,原名黄永裕,生于1924年8月9日,湖南湘西人,属于土家族,曾用笔名「黄牛」、「牛夫子」发表作品。

 

他幼年家贫,生活清苦,13岁到厦门集美学村求学。因为抗战辍学,只读两年就去了上海,沒有完成正规教育,名字是表叔──着名文学家沈从文──改的。

 

 

黄永玉天资聪颖,非常喜欢木刻版画艺术,无师自通,自学成名,有高深的造诣!

 

成名作《阿诗玛》(1955)和《春潮》(1961)均表现出非常深厚的功力,雕刻非常细緻。《阿诗玛》表现出少数民族的艷丽气质;《春潮》表现出磙磙浪潮、渔夫捕鱼的张力,令人击节赞赏!

 

大师成名特別早,当年只有30多岁。由于这些特別成就,被徐悲鸿破格录用,获邀到北京中国美术学院任木刻版画老师,是当年最年轻的讲师之一。

 

1942年,黄永玉在江西认识了张梅溪, 两人相互吸引,惺惺相惜,后来张梅溪成为了大师夫人。张是将门之后,虽然嫁一个穷小子,但这段姻缘也成为一时佳话。他们相知相守超过大半个世纪!

 
 

大师和香港 渊源深厚

被誉为「画坛鬼才」的黄永玉,真是多才多艺,无论是木版雕刻、诗书水墨、油画艺术都有很高成就。他认为自己文学和雕塑成就最高,绘画只是排行第四,在木刻艺术之下。

 

大师和香港的渊源深厚,1948年他来到《大公报》任职插图员,同一时间金庸也来报社当编辑,梁羽生当时也在《大公报》任职,三人惺惺相惜,后来各自闯出名堂。大师来香港工作5年之后,1953年沈从文提议他回到北京发展,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文革期间,他受到不合理批评,但他天生豁达,因此捱过难关。

 

阔別多年,1988年黄永玉重临香港工作和生活。在新环境之下,他继续努力创作,作品曾经在香港大学博物馆和香港艺术博物馆展出,获得非常高的评价。

 

 
 

色彩强烈 格调高雅

黄永玉绘画沒有受过正式训练,他认为艺术沒有新旧技法之分,最重要是美,能令观众产生共鸣。传统中国画家使用毛笔,他则兼用其他工具。

 

中国人喜欢留白,但他的作品画面总是颜色缤纷,留白空间非常少,书画感觉比较随心,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格调却十分高雅,不入俗套。

 

他豁达开朗,活像个老顽童,标志就是黑漆烟斗。

为人风趣幽默,有一点玩世不恭。90岁还在北京开着红色的开篷跑车,潇洒走一回,不像一个老人家。每天热爱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的优秀作品有:水墨画《墨菏》、《天问》;壁画《祖国大地》;木刻作品《春潮》、《阿诗玛》、《猫头鹰》,以及1980猴年邮票等等。

 

大师真的走了,正如他所说「活得太累了!」99岁也算天年了,我们想起他的时候,看看天看看云就好!我相信大师会在天上守护着喜欢他的朋友。

 
 

作者:李大齐
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歷任国际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责任险主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收藏,热心推动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艺术。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無愁河的浪蕩漢子──記國寶級藝術大師黃永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