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靠着自身智慧创造出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文明的见证,其中赫赫有名的包括商周青铜器、汉唐陶瓷、书画艺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更是名扬天下,元明清青花瓷蔚为大观,为世人所景仰。
中国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保存绝不容易,古董文物作为时代的见证,並不是每个人都会珍惜。特別是过去100年政治转变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令到我们怀疑,甚或质疑古老传统文化制造落后,欲除之而后快。
虽然如今国家拨乱反正,但珍贵文物还是损失不少,能不令人唏嘘!
国内文化体系 显得杂乱无章
清末民初,国家积弱,政局动盪,我国很多珍贵文物都给人卖到国外,成为现在外国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着名的是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的中国瓷器收藏。中国最好的古代艺术收藏品都在外国,令人叹息。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繁荣令参与文化收藏的群体愈来愈大,但也因为发展过急,现今我们文化体系有点杂乱无章。
8000万人参与古董艺术收藏,各人目的都不一样。譬如有些希望收藏好似中六合彩一样,可以突然富贵;有些搞收藏可能显摆一下自己,对收藏品沒有下一点功夫详细研究,只觉得参与其中很好玩,喜好收藏原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每个人收藏目的不一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当我们踏入这一行之后,就应该肩负为文化传承的责任,多研究、多学习,探求歷代艺术作品真正意义和特色,从而提高个人文化修养。这样做艺术收藏才有意义!
其次,现存管理文物的架构极其复杂,《中国文物法》规定比较死板。
比如规定宋代或之前古董文物不能够私下买卖,只有卖给国家,令到很多喜爱收藏的朋友资金上有很大压力,对保护文物沒有好处!
更离谱的就是国内一些所谓专家,完全否定民间收藏,只承认国际拍卖行的收藏品,一竹竿打一船人,令业余收藏者吃尽苦头!
这样一个生态圈又有什么意义呢?
收藏家为自己喜好,出钱出力保护国家文物,但在国内却毫无出路,外面世界就充满机会,难怪很多时我们的国宝无缘无故流失到国外,成为炙手可热的收藏品。
经过国际拍卖行一番操作,这些无人问津、飘洋过海的收藏品,却能以高价卖回给中国藏家。老外掌控话语权、定价权,令大量国家资金流失,这样怎能不令人失望!
收藏界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只有「以藏养藏」,才能令中国收藏事业走得久远。
因为资金要求高,沒有人有那么多资金,可以长期收购古董藏品。
最理想的情况是,新人早期收藏比较普通的物品,随着经歷和认知慢慢增长,加上有适当渠道转手,可以渐渐改善自己的收藏。
近年国内非常盛行「艺术银行」,很多人以为艺术行成立之后,就可以多一个门路买卖了,其实不是的。
因为艺术银行和拍卖行的运行体制差不多,都讲究流传有序,只有卖家事业愈成功、地位愈高,他们才会愈喜欢,因为有故事,比较容易推销。一个工薪族、普通的收藏家,好难进入这样的体系,更遑论拍得高价。
收藏事业必须走向精品化,新人绝对不能够贪平,买一些老、普、残的作品!这样对藏品升值能力有阻碍,希望大家明白。随着时间转移,稀缺的精品会升值得非常快,其次艺术成就和歷史价值等都对藏品价值有决定性影响。
收藏金融化的开始
除此之外,国内某些保险公司开始提供艺术品保险,笔者觉得这是收藏金融化的一个好开始。因为保险公司能够为艺术品投保,代表着收藏品是获认定为「可移动财产」。
收藏鉴定、估值、储存和保安途径已经成熟了,获承保之后收藏品在艺术银行或者交易所买卖就多一个保障,这对艺术品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现在是金融科技发展迅速,相信收藏相关的金融产品在不久将来发展将更加成熟。笔者认为艺术收藏品都可以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这样人民的财富就可以分散在不同的项目上,不至于太集中于传统房地产或股票市场,外国已有相关经验值得借镜。读者认为这样发展好吗?
作者:李大齐
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歷任国际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责任险主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收藏,热心推动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艺术。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我國古董文物收藏的現象和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