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香港一样,从来都是一个在中国南方边缘的小渔村,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优惠政策,使到名不见经传的深圳摇身一变,来一个华丽转身,发展成为现在的国际知名大都会,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都有目共睹!
在这个转变那么快的商业社会,艺术自不能当饭吃,往往被人忽略。
那么大芬油画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有政府规划刻意为之吗?
歷史渊源来龙去脉是怎么样呢?
有什么标志性人物创造歷史?
现在情况是怎么样?将会到哪裏去?
我相信大家都有兴趣了解这个故事。
港商进驻 画廊逐步发展
20、30年前大芬村是深圳布吉一个凌乱错落的小地方,只有几十间楼房和低矮房屋,发展落后,一个香港油画商人接到欧美大单,多是博物馆礼品部,于是乎带着10多位徒弟进驻这个地方,租金平生活压力比较细。
后来海外订单愈来愈多,他就招揽当地农民工成为助手,后来一些有名气的画家也来深圳打拼,渐渐画廊发展成行成市,变成今天的模样,远近驰名。
大芬油画村面积不大,只有4平方公里左右,村内小巷纵横交错空间狭窄,两条比较似样的马路傍边都是两三层高的小楼房,密密麻麻的画廊或者工作间尽在其中。
据不完全统计,有8000、9000从业员在这裏生活作息,靠卖画为生。初期参与创作的都是农民工,从附近招徕,沒有受过正统艺术训练,默默耕耘,靠住一门手艺,日夜颠倒克隆国际名画,出口赚取生活费。
其中最着名是赵小勇,被称为「中国梵高」(这是馀海波的一套纪录片名称,摄于2016),湖南邵阳人,小时候喜欢看哥哥画画,有一点天份,学习到不少技巧,96年经朋友介绍来到深圳大芬村做画工,不足一年已经是个临摹高手!
根据不完全数字,高峰期(2005)全世界80%的国际名画仿制品都来自中国,其中大约有70%出自大芬油画村,每年产值都有10多亿元,非常之庞大。
复制品难登大雅之堂?
由于梵高作品在外国好受欢迎,所以赵小勇就集中主力,每天都只画梵高的《向日葵》、《星夜》、《咖啡屋》、《乌鸦麦田》等等。
一般情况下大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繁忙时期,每天可以画10张8张。
由于需求很大,他把弟弟和乡下的朋友带过来教他们如何复制名画,前舖后居,流水作业,每天工作10几小时,天昏地暗大量制作,加上其他行家的努力,成就了大芬油画村今日的名声!
名画仿制,国际上有这样一个规则,即画家去世70年就沒有着作权保障了,任何人都可以复制,不限制用途,也沒有什么法律责任。
虽然如此,我觉得这不是好光彩的事,所以大芬油画村的画家无论技艺高超与否,一般都默默无闻,工作只是找饭吃,沒有艺术创作灵魂和个人风格!
复制別人作品,无论画得多好,只能够做装饰艺术,难登大雅之堂,作品只能够卖到博物馆礼品部,酒店或者私人客厅做点缀工具,自身价值非常之低。
赵小勇作品当时一个平方尺只能卖到一百几十元,当然面积大的价钱也相应提高,但也只是一千几百就有一张。
近期他已经去到华东发展,有自己的原创作品。多年来他画了10万张梵高作品感觉内心非常之累。我觉得喜欢世界名画艺术的朋友,能够用一个便宜的价钱拥有心仪作品,心情还是喜悦的。
当然如果全家都是梵高作品来装饰,就比较夸张有点庸俗,你觉得对吗?
艺术氛围 愈来愈重
现今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表现艺术的地方也不多,只有福田深圳博物馆和大芬油画村两个「名片」。
物以罕为贵,当地政府应该有适合政策引导发展,加上近年有不少大专院校艺术毕业生来到这裏发展,增加艺术气氛,提高了大芬油画村的名气,和北京首都机场附近的798艺术区分庭抗礼,非常之好。深圳产业多元化,再不是一个只有高新科技的城市,有浓厚人文文化,城市沒有那么冷,阳光之下多一点暖意。地区有艺术文化,人民生活上也比较平衡,这样的气氛应该值得欣喜。
我都很喜欢梵高的作品,几年前也去过他最后生活的法国小镇,了解他的创作特色。有机会买一张《向日葵》或者《星夜》放在家裏大厅,我认为还是可以的,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这样想呢?
作者:李大齐
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歷任国际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责任险主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收藏,热心推动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艺术。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深圳大芬油畫村──「中國梵高」趙小勇的世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