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我国胡琴(二胡)歷史演变和音乐特色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我国胡琴(二胡)歷史演变和音乐特色

中国好多民族乐器都是外来的,二胡也不例外,大约有1000多年歷史。

隋唐时候叫作「胡琴」,因为源于少数民族,声音深沉、悲凄,气势壮观,接近人声,表现力强,是我国非常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至于「二胡」这个名称是是民国初年才出现的,只有100年歷史左右,因为它有两根弦,又是少数民族(胡人)的,所以才叫作二胡。现在已经非常普及,很多朋友都认识。

 

 

胡琴源自奚琴

胡琴隋唐时候来源于「奚琴」,库莫奚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分支,散居于现今内蒙古赤峯附近的广阔草原地区,逐水草而居,以骑射游牧维生,民风纯朴。

 

歷史记载,鲜卑族在东晋(344AD)时期分为契丹和库莫奚两个部族,契丹姓阿保机,而奚人多取箫姓。五代时,耶律阿保机统一各个部落,建立大辽国,雄才伟畧的耶律阿保机非常嚮往北宋的文化和经济繁荣,所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常常借机挥军南下,掠夺财物,成为宋朝北方严重边患。

 

胡琴进入中国之后,並沒有获得好大的发展,成为独当一面的乐器。一般都是乐队裏一个不甚显眼的部分,以伴奏为主,沒有很突出的表现。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创作能够独奏的乐曲不多,另外就是演奏的人技术不甚全面,所以形象都普遍低下。

 

 

胡琴地位不高

唐宋以来,胡琴结构基本上都沒有什么大改变,都是两根弦用竹弓拉奏。元代始用蛇皮音箱,由于弹力强,声音比较温婉秀丽;明代才加上「千斤」。千百年来,胡琴渐渐发展成为现在我们见到的模样。

 

宋明以来,随着地方音乐要求,胡琴出现好多分支,包括高胡、中胡、椰胡、南胡、板胡,每一个地方都有些分別。以江南丝竹纒绵旖旎最为特色!

 

歷史上,二胡给人比较凄凉的感觉,婉转裴则,如泣如诉,因此普遍地位都比较低,经典印象是街头卖唱维生的工具。直到1920年代,二胡音乐大师刘天华为之进行改革,二胡的地位才慢慢提升。

 

 

近代二胡的奠基者

刘天华(1895-1932)是近代二胡的奠基人。

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一生努力将西方的音乐技巧融入二胡音乐裏面,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非常伟大的贡献。

 

他重要贡献有三,一是改革二胡制式,主要增加二胡在高音部分的把位,令到音域更加广阔,表现能力更强,並且改善指法和运弓的方法。

 

二是创作了10首独奏曲,包括《病中吟》、《良宵》、《三宝佛》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美妙作品充分发挥了二胡的演奏优点,令其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三是建立有系统的二胡教学法,丰富二胡音乐的内涵,使之成为独奏乐器,改变中外人士对二胡的观念。

 

20世纪初,另一位二胡音乐大师是华彦钧(1893-1950,俗称阿炳)。由于双目失明,在那个军阀混战大时代生活非常困难。但他很有音乐天份,能够弹琵琶、二胡、笛子等等。阿炳非常用功,吸收了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作为养份,将民间小调改编为适合弹奏的二胡乐曲。

 

最令人怀念莫过于《二泉映月》,这首曲描述「无锡二泉」晚上清凉的景色,歌曲优美迷人,令人隐约看到淡淡的月光映照在泉水上,倒影非常之漂亮!这首乐曲甚至获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称为「伟大的乐曲」,应该跪下来欣赏!

 

 

二胡的十大名曲

很多朋友以为《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名曲,但是我觉得他应是吸收了好多民间音乐旋律后才改编而成。

其他二胡名曲还有《听松》和《寒春风曲》,都非常悦耳动听,令人回味!

 

二胡界有十大名曲,包括《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以及《光明行》。

 

 

弃用蛇皮 並未牺牲音色

近年很多有心人为环保而放弃使用蛇皮,改以人工塑料作共鸣箱,但並未牺牲音色。他们经过十年八载努力改良音箱结构,终于有所突破,实在令人欣慰!

香港中乐团相关专家在这方面也不遗余力,贡献所长,实在令人感动,希望在不久将来,这些改革能够有丰硕的成果。

 

歷史上,二胡是一个被人忽略的乐器,地位低微。近百年来经过好多有心人的努力,包括创作适合独奏的新曲(刘天华、华彦钧),改变演奏方式(刘天华)增加把位,用环保物料音箱等等,其地位才得以提升。这些努力我们都应该肯定。希望不久将来,二胡作为民族乐器重要一员,更加发扬光大!

 

 

作者:李大齐
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歷任国际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责任险主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收藏,热心推动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艺术。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我國胡琴(二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