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瑯彩(学名「瓷胎画珐瑯」,又名「古月轩」)被誉为彩瓷皇后,色彩斑斓,富立体感,工艺精湛,胎体纤巧幼滑,纹饰优雅,是高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神品,普通人莫说是拥有,能够看见、上手、观摩已经是万幸!
珐琅彩初发扬于康熙,成熟于雍正,灿烂于干隆,各代的作品各有千秋。我个人比较喜欢雍正瓷器,气质优雅,所以我就尝试用传统欣赏山水画的角度,去分析雍正珐琅彩为什么那样吸引,希望大家也有同感!
珐琅彩的类別
珐琅彩基本上分两大类。我们常说的珐琅彩瓷器,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制造(初烧),然后将胎体运送到北京城,在皇宫裏面开窑烧造(低温二次入窑),成品只限内府使用,所以身份非常尊贵,一般大臣庶民不可得,数量也非常稀少的,可谓稀世奇珍。
另外是铜胎珐琅彩。它发展比较早,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后来的珐琅彩瓷器都是在它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言以蔽之,明代「景泰蓝」可以说是珐琅彩瓷器的漤殇。
歷史上千百年来,瓷器发展的脉胳,是由粗到细,由单色变多彩的一个过程。景德镇制瓷技术,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技术更加高超,有能力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復台湾,政治日渐进步清明,经济方面,实施摊丁入亩,民族矛盾得以化解,经济增长有对外通商。
随着开放海禁,西方传教士蜂拥而来,着名的有来自英国伦敦的马礼逊牧师来华。西方传教士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中国,包括天文、地理、航海知识,文化艺术,康熙皇帝非常喜欢,珐琅彩也是在这个大环境之下,传到中国,获得康熙皇帝支持才发展起来的。
中西合璧的神乎奇技
如何把珐琅彩料与中国瓷器结合是非常创新的事,中西合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用外国传入的材料去制作瓷器,作为礼物赠送使者回国,令欧洲皇室贵族趋之若鹜。
清代的御窑制度乃承袭明代,並在景德镇派驻督陶官,唐英就是其中一位最着名的陶瓷官员。他一生侍奉康雍干三代,有高度的专业技术,既能融合传统又有创新之举。
当时珐琅彩就在景德镇烧好之后,瓷胎运到北京如意舘,由宫廷画师绘图上色,然后造办处珐琅作负责烧制。根据记载,窑址就在养心殿附近。当年参与珐琅彩创作的着名的宫廷画家有唐岱、冷枚、馀省(花鸟图)、金廷标(婴戏图)、蒋廷锡等。这些宫廷画家都能卓然成家,令到珐琅彩瓷器创作生色不少!
为什么珐琅彩那么名贵?就是因为数量稀少,用料昂贵,专家工匠限量制造以供皇室专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只有500至600件珐琅彩瓷,大部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40件左右。
在民间流传的,我相信只有十几件,而每次出现拍卖会,都成为各国收藏家的重点拍品,争相竞投夺宝而后快。一件小小的珐琅彩酒杯,多年来都是数以千万元计成交。
雍正在位 珐琅彩达高峰期
珐琅彩一般都是小件(20公分之下)。因为原料非常昂贵,雍正之前的珐琅基本上都是舶来品。到了雍正中后期,我国自己开始研制材料,增加了不同的颜色。
珐琅彩主要是宫中皇家生活用瓷及观赏用瓷,身份非常尊贵。一般的大臣都不能一见,只有少部分用于赏赐外国使臣的礼品。
康熙59年创烧的珐琅彩器,比较粗糙,有花无鸟有鸟无花,主要都是色地,艺术性不是太高。雍正为人严谨,艺术要求非常高,喜爱优雅。在位10多年是珐琅彩发展的高峰期作品,清雅脱俗,气韵天成,有水墨画的感觉,观赏之后令人非常愉悦!
雍正珐琅彩瓷器的山水图就像一幅水墨画,诗、书、画、印四者浑然天成!
就让我以珐琅彩山水图来加以解释説明。
首先介绍的珐琅彩是山水图碗,诗句为「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园沧海绿无边。」碗口外壁一面以蓝彩绘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题七言诗两句:诗句上首钤胭脂彩阴文「寿古」篆书印,下首钤胭脂彩阴文「山高」、阳文「水长」篆书印二枚,圈足内蓝料彩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这个碗的绘画极精致,外壁通体以蓝料彩绘峰岭巍峨,松柏苍翠渔帆点点,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题七言诗两句,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第二个瓷盘是,诗句为「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这个碟画面描绘山水风光,屋舍塌楼错落,风帆掩映。山水画的含蓄和两句诗非常吻合,互相辉映!诗文首尾分別有红料写「寿如山高水长」三个印和纹饰互相唿应,组成寿如、山高、水长,有吉祥的寓意。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诗书画印优雅含蓄的意境,就活灵活现于瓷盘之上,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我想分享的知识,虽然是一知半解,勉为其难,但是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兴趣,大家看完也有同感吗?
作者:李大齐
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歷任国际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责任险主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收藏,热心推动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艺术。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园沧海绿无边──浅谈清初珐琅/
图片撷取自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