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陈致教授谈学与问

陈致教授谈学与问

陈致教授的普通话非常悦耳动听,因为他是北京人,在北京大学歷史系毕业,之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古典文学及汉学的研究学者。

最近在浸大饶宗颐国学院与他见面,他给了我两张名片,前者是国学院院长,后者是香港珠海学院校长,能者多劳,身兼两要职。总之,他任重道远,是推动中国文化的大旗手之一,除了大学教育、学术研究外,他亦协助民间团体,共推动国学。

 

陈教授认为,在中、港、台等地都出现国学热,大学和民间的国学机构纷纷成立,蔚然成风,值得欣慰,但最重要的是素质和诚意,贵精不贵多。

 

陈教授十分支持「世说论语」项目,特別是这趟举办的中学生及大学生的征文比赛。《论语》是论学习做人的书,为人先要为学,之后才可以安人、安百姓,为身边的人谋幸福,贡献社会。

 

学习孔子 好古敏求

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开始,直到离世,做到老,学到老。孔子儿时已非常好学,15岁时更立志做一个学问家、思想家。他说自己的成熟並非天生异禀,而是好古,敏而好学。

 

但学要先有好奇的心态,想知、想认识、想研究、想了解不懂的东西。问谁呢?问別人需要勇气,放下身段,虚其心,坦白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无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常向不同人请教,学礼、学文、学诗、学史、学琴、学射、学御、学生活技能等。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另外,「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好戒坏,修正、修炼自己的才能和德行。

 

「入太庙,每事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孔子由鲁国曲阜远赴周都洛阳去学礼。当年,孔子已是享负盛名的礼学家,但参观周公的庙堂时,显得十分严肃谨慎,一有不懂的地方,哪管是什么微不足道之处,他都毫不客气去问,旁人都十分奇怪。或曰:「孰谓鄹人之子(即孔丘)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认为不懂装懂,才是无礼呢。

 

孔子不认为发问是一件失礼可耻的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的座右铭。孔子很谦虚,不认自己是圣人或具智仁勇的君子,但大方自信承认自己比別人好学。

 

因为好学,志于学,所以才可以「立」、「不惑」、「知天命」,境界层层递进至「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

 

香港学生 怯于发问

但香港的学生,由小学到大学都怯于发问,就算是回答和讨论都较为被动,出外参观、往博物馆都提不起太大兴趣,这都是问题。「高分低能」,只懂考试,不懂解决问题、创造创新,是港式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呢!

 

爱因斯坦说,一个好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问与学是一个循环,缺了问,学便无法实现,变成了死记硬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死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篇幅有限,先说了学与问的关係,下次续谈学与习。

 

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陳致教授談學與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