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浓(朱溥生)是香港作家的传奇。
他是香港两代人都耳熟能详的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作家,他的文字见于香港的报章如早年的《华侨日报》、现在的《星岛日报》及《大公报》;他在1993年移居加拿大后继续为当地的《星岛》撰写专栏「好看集」,一周5篇,至今已达20年之久。
岁月无声,不知不觉间,阿浓已经89岁了,但他仍精神奕奕,可以偕同夫人由加国远渡返港出席香港书展。第33届香港书展以「童来悦读少年时」为题,阿浓正是其中一位获重点推介的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作家。阔別香港多年,无数读者和朋友都翘首以待和他见见面,一睹他的风釆。笔者有幸偕同香港优质图书馆网络创会主席、主席、副主席及理事一同与阿浓聚会。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
原名朱溥生,「阿浓」是他的笔名,意思是代表浓浓的情义。当年,哪个少年不多情?他只有20来岁便开始投稿,开展他的写作生涯。
初时是用「浓浓」为笔名,随年龄的递增,改称「阿浓」,便一直沿用至今。
当年,阿浓已是个文青,他爸爸也是读书人,由上海来港定居, 可惜学歷不受认可,沒有找到文职工作。可以说阿浓的文化基因很不俗,他当年在香港的中学会考成绩不俗,及后入读葛量洪师范学院,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曾任教官立学校,及后服务则仁学校。
39年的学校生涯中,原来他和吕志刚俱为1979年首任图书馆主任,二人更是图书馆训练课程的同班同学,故此两人一早便相识相熟。吕志刚是优质图书馆网络的创办人之一,是次饭局都是由他发起的。
饭局是在阿浓下榻的湾仔区一间酒店的中餐餐厅进行;除邀约阿浓外,他们亦邀请了何紫的女儿何紫薇一起出席。早年阿浓和何紫相熟,后来阿浓的《点心集》都交由山边社出版。
与徒弟並获「十本好读」奖
聚会当日,大家见到阿浓都非常雀跃。因为多年未见面,各人谈了许多往事。阿浓对君比的离世感到很可惜。他又很鼓励后辈,去年,游欣妮凭作品《看见看不见》获第16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奬(儿童及少年文学组),为此,阿浓感到非常高兴,毕竟她是一位喜欢写作的图书馆主任,又是两女之母,能抽空写作不辍,十分难得,阿浓不忘鼓励她继续创作。
近日,持续笔耕的阿浓荣获香港教育城举办第20届「十本好读」小学生最喜爱作家,欣妮、阿浓的徒弟小书亦同得有奖,我相信阿浓必定老怀安慰。
阿浓于颁奖典礼上分享,自己曾多次获选为学生喜爱作家,惜身处异地,今年难得能出席颁奖典礼,份外高兴。
我是阿浓的铁粉,便把握机会向他请教有关写作的心得。他是杰出的儿童及青少年文学家,创作过许多许多经典的小说,如《汉堡包和叉烧包》、《 听,这蝉鸣! 》、《新爱的教育》等。另外,他可说是写作多面手和奔雷手,能写各类散文、专栏、电视剧本、广播剧及诗歌。原来他最喜欢写诗歌,因为诗能言志和诗能言情,是最能够畅发情怀,引起共鸣的文字媒介。
欣赏诗词之美
他说他出版了不少诗集或有关于诗歌欣赏的书,如《是我心上的温柔》、《阿浓陪你读唐诗》、《献礼》等,都 向大家介绍了诗的国度和诗词之美。
他说最喜欢的诗人是唐代的白居易,我初时以为他介绍《燕诗》和《卖翁》,但原来他最爱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两首,前者是七言古诗,读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他说两首作品都感情真挚,留下了不少千古传颂的佳句,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诗的魅力是永恆的。男女之间的情感是最深刻的,所以他也喜欢苏轼和元禛两人悼念亡妻的诗词。
我觉得写小说和写诗要写得出色都必须要有天份。
小说要创造人物、情节、起承转合、高潮迭起,是个大制作,动不动要写一年半载;而诗和词则要有深刻的体会、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感情、超凡的创意、高深的文字驾驭力,用字要精炼,平仄押韵都要一丝不苟,才可写出精緻不朽的作品!
香港文坛的传奇
听君一席话确十分宝贵。阿浓是香港文坛的传奇,由1970年代《华侨日报》时期的专栏「点心集」开始至今已60多年了,但他的创作仍然源源不绝!今年仍然有新书《意料之外事件簿》、《因为有爱──阿浓给孩子的故事》面世。
阿浓爱看书。现在加拿大的家裏大概有15000本藏书之多。他一生差不多每天都在写作,在香港、在加拿大都有专地盘。香港的读者很幸运,有一位长寿多产的作家!阿浓也很高兴有这么多的读者长年支持。阿浓就如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师或朋友,与我们一起成长,分享人生的美和善。他亦师亦友亦亲人,我愿阿浓身体健康,生活惬意,从心所欲不踰矩!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