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治校如烹海鲜

治校如烹海鲜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高峰,百家争鸣。

 

当中有两座大山,可谓「翡翠明珠双辉映」:老子了解天、地 、人的关係,具大自然智慧;孔子以人为本,敢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刚毅积极,任重道远,「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自认是「丧家之犬」。

 

老子的思想和孔子刚刚相反,以天地为本,道法自然,天地大,人却小。

不要轻举妄动,主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最好无知,邻里最好到死都不相往来。

 

 

人与天地为本

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天地为本,较合乎逻辑並易于实行?

孔子以教育为政治的核心,正己正人,以人正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

 

但「内圣」是一个修己的层次,「外王」就有许多变数。修身可以齐家,但治国乃至平天下就不一定做到。孔子和孟子都曾周游列国,向各国大大小小的君主「推销」仁政,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穷兵黩武的霸道。孟子说的「仁者无敌」,彷彿就是乌托邦,结果两代大儒都空走一趟,政治理想彷佛无人问津。

 

孔子曾在洛阳问礼于老子,相传老子是周室的「图书馆馆长」,看尽经典,而且年纪颇大,累积了丰厚的人生经歷,熟读史书,知道朝代兴衰更替的规律。他提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的智慧是慈爱对人对万物,大自然是厚德,能载万物,万物並行而不相悖。俭朴可以养性,诸葛亮也劝儿子要「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最后一项是「不敢为天下先」。俗语说「枪打出头鸟」,韬光养晦,才能明哲保身。老子最终出了关,一直向西走,最终下落不明。只留下「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经》。老子的其人其事还是个谜,连西汉的司马迁写列传时,也要估计老子有3个可能。总之,老子是一位智者,一个高人。老子之学给后世许多想像空间,日后的庄子哲学、政治上的黄老之学、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等,都融入了他对天下的智慧,学说应运而生,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 及后独尊儒术

战国时代,儒、道、墨、法四家为显学,后来墨家后劲不继,光辉不续。秦用法家统一六国,但其亡也速,不到15年,庞大的帝国瞬间土崩瓦解。流氓无赖行大运,竟然把「西楚霸王」项羽迫到乌江自刎,结果发生了为期5年的「楚汉相争」。

 

刘邦「冷手执到热煎堆」,却不能靠武力达到长治久安。开国之初,刘邦虽不爱读书,讨厌儒生,但也不得不起用大儒叔孙通制定「礼」和「仪」,大臣将令有规有矩,才能令人民信服、尊敬。

 

汉初百废待兴,高祖和惠帝都采取黄老之治,萧规曹随,避免扰民,轻徭薄赋,下开「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国势已强,采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汉开始至清2000多年,儒家思想虽然是歷朝歷代的主旋律,但儒表法裏,屡见不鲜。文化方面,除了儒家、道家外,东汉以后佛教东来,至唐大盛,故曰儒、释、道三教,互斗又互补。

 

 

治学校 如烹海鲜

说回老子,老子的另一名句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即煎细小的鱼。煎鱼要有耐性,不能时常翻动,否则皮破肉烂。

但我觉得教育孩子和经营学校就要「如烹海鲜」,要按不同的食材,如大鱼小鱼、海虾河虾、蚬蚝青口,都有不同的烹调方法,蒸、炒、煮、炸,生吃、熟食均可以令人食出鲜味来。

 

老师如大厨,因材施法,精心炮制每一道菜式,儒、道、墨、法、中、日、欧、美,共冶一炉,岂不快哉!

 

 

作者: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治校如烹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