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战

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战

1999年,教育局推行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 以配合当年欧美的教育思潮:

人人平等,尊重差异。在理念上是正确的,甚至是高尚的,实践有教无类的精神。当年我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的团队到过多间学校介绍融合教育及其教育之法。

 

我负责的部份叫「融合之C」,即「思」考融合,过程要用创意Creativity, 想英文字C 字开首的字,越来越好。

 

我也采用了创意大师Edward de Bono 的PMI 策略。所谓Plus, Minus, Interesting, 即优点、缺点及趣点。各校老师校长常给的字词包括正面的如care, concern, can, celebration 及consideration 等;负面的如costy, cry, crazy等,有趣的如coffee, company, ceiling

 

 

早期的SEN尝试

当年是个开端,一般的官津学校都是按教育局的指引做事,大家都战战兢兢地摸着石头过河。而1999年9月,我也重返小学工作,出任校长,一转眼已是二十四年的光景。

 

这些年来,「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 进级至「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而SEN 的类別增加至9类之多,佔总学生人口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多,只视乎如何界定。学校收SEN 学生的总数是分为三个指标,指标三最高,指标一则佔全校比例较低。又因为SEN 的人数持续攀升,问题不易处理,所以教育局更开设SENCO,由一位主任专门负责统筹校内校外的资源分配,她之下还有一至三位的SEN Teachers 协助。

但要做好这件事一定要家校合作和全校参与(whole school approach)。

 

 

推动SEN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若要深入谈SEN 的课题,我需要大量的篇幅,学校的行政,中层的领导、前缐的老师,各班的班主任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Special有点负面,也令到有不少教育者都想「置身事外」,把责任推到学生及其家长身上。

 

我却认为事在人为,老师和照顾者要给予额外的照顾、额外的体谅、额外的安排、额外的鼓励、额外的爱。我在澳洲读资优教育,当中最棘手的课题是双特殊,一方面有特殊项目的天赋如音乐、艺术、数理,但同时有自闭症或亚士堡加症、情绪障碍。

 

爱恩斯坦、梵高、贝多芬、李白、李小龙都是公认的天才,但其实也可视他们是疯子。他们或是自闭或是情绪过度澎湃(Over excitability)或过动(hyper activity)等。但成龙成虫,成圣成魔,视乎遇不遇上他们的伯乐,伟大的父母,伟大的老师或伟大的师傅。我从教多年,已有不少「SEN」入读世界顶级学府如剑桥医学院,也有一两位在欧洲获博士学位。

 


爱恩斯坦、梵高、贝多芬、李白、李小龙都是公认的天才,但其实也可视他们是疯子。(Shutterstock)

眼见不少所谓SEN 生无心上进,自暴自弃,我心总有所戚戚焉。我建议香港教育局可考虑用澳洲的称唿 Students with additional needs, 以鼓励学生,让公众明白「困难人人有」不必太早认定自己不行。

 

跟据Howard Gardner 的理论,人人到有强智能,但同时也有弱智能。Everyone has multiple talents and multiple handicaps, 不必沾沾自喜,也不必自怨自艾。助弱扶强,存乎一心。

 

 

作者: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