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国之瑰宝──《兰亭序》

国之瑰宝──《兰亭序》

大家推举王羲之为《兰亭诗集》作序,于是微醉而大乐的王羲之便即席挥毫,写了362字的序文,以记录当天的雅事,及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觉。那篇惊世的杰作、千古不朽的书法就是此诞生。

 

香港特区喜获中央政府的厚礼,批准在港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並承诺愿意借出近千件故宫重要文物来港展出,而且大部分展品可留在港一至两年,令香港市民不必长途跋涉到北京或台北,只需坐车至西九龙文化区便可有机会一睹国宝级的珍品,可谓方便得很。相信已有不少市民,不论年龄都已慕名前往参观。

 

对我而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设计颇具特色,而且展柜也很先进,玻璃和照明系统都很专业,据闻是来自意大利的设计,相信比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更胜一筹呢!那9个展馆共分置于4个楼层,我觉得最宝贵的是位于3楼的8号展厅──「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

 

「国之瑰宝」展厅是需要额外收费的,原因是运送展品和为国宝所购买的保险费已是天文数字,馆方为帮补庞大的支出,额外收费是合情合理的。

 

 

展厅藏品  机不可失

中央政府对特区极之厚待,愿意挑选一级的国宝文物,破天荒运送来港展出,令我万般雀跃。第一批在港展出的「国之瑰宝」共有35幅晋唐宋元的书画。因为种种原因,包括高昂的保险费及展覧厅的面积的限制,这35件极品文物分3个月展出,大概每个月展出10来件珍品。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是来看「国之瑰宝」的心情。3期的部分精品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期的精品有:王羲之的《行书雨后帖》、米芾的《行书研山铭》、赵佶的《雪江归棹图》

 

第二期的精品包括:王羲之的《行书摹兰亭序帖》、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黄公望的《天池百壁图》

 

第三期的精品也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全图》、殴阳询的《行楷书张翰帖》、谢安的《行书中郎帖》等

 

我个人较喜欢看书法多于画作,而3期的展品当中,我认为来头最大的当然是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而东晋王羲之被喻为「书圣」,确是实至名归的呢!

 

9月8日的晚上,我和朋友邱泰来就作了一次「故宫文化的感悟」分享会。该活动是在佐敦的新领域潜能发展中心举行,难得当晚是周四,竟然有30位朋友出席,真是坐无虚席,十分热鬧,我和泰来分了工,我主要介绍《兰亭序》。其实我之敢于分享「兰亭」,是因为泰来兄送了一本《紫禁城》,专刊介绍《兰亭序》书法的月刊给我作准备,使我才有点信心在众友人前班门弄斧。

 

 

《兰亭集序》只是即兴草稿?

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于山东瑯琊临沂,是东晋时的名门望族,他祖父辈已在朝廷和上流社会非常显赫有名,家学渊源深厚,其父王旷、其叔王廙均为书法家。

 

王羲之自少已有写字天赋,7岁起已勤于练习,除了叔叔和父亲的启蒙外,年轻时曾追随衞夫人学习书法;衞夫人师承锺繇,得其妙法。及后王羲之更博取众家,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锺繇,篆隶学李斯和蔡邕等人,集各家之大成,创出自己的风格,20来岁便享负盛名。

 

《兰亭集序》是他47岁时的作品。当年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日子。他和一班贤士良朋,跟自己的几个儿子共42人,到会稽的兰亭进行修禊的传统活动,有点像暮春时候到郊外踏青,以舒展身心。那一班好友在河边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互相媲美也互相和应,好不热鬧,这就足有所谓「曲水流觞」的消遣。

 

「修禊」是西周开始的民间习俗。人们在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沐浴春风,以驱除晦气和不祥。「曲水流觞」是文人雅士的联谊游戏。众人列坐溪边,由书童将盛满酒的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溪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每人顺序取觞饮酒赋诗,倘若有人做不出来,便要罚酒3杯。

 

当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人心情甚佳,诗兴甚浓,于是各人写诗展文采,抒发感情,以增进友谊。当天有26人共作了37首诗,大家便推举王羲之为《兰亭诗集》作序,于是微醉而大乐的王羲之便即席挥毫,写了362字的序文,以记录当天的雅事,及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觉。

 

那篇惊世的杰作、千古不朽的书法就是如此诞生。説白了,《兰亭集序》的文和书法都只是一篇即兴之草稿。

 

作者: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國之瑰寶──《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