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尾九月初,当地球到达太阳黄经一百九十五度时,就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寒露」的日子。为黄历的「九月节」,落在每年10月8日前后三天里,反映深秋的季候现象。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第一候时,鸿雁以一字形或人字形在空中排开,大举南迁过冬;二候八月尾时,古人看海边蛤蜊色近雀鸟,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三候时,植物从夏天的繁华点缀,到秋天的逐渐凋谢,而唯独菊花在这个时节却开得分外灿烂。 农历九月是戌月,也是「菊月」。
「寒露」形象反映了深秋黄历九月气温下降的现象。秋分开始,天地之气转向阴盛阳衰,气候也逐步由暖和向寒冷靠近,寒露和霜降在秋分之后接续而来。所谓「露水先白而后寒」,寒露,从字面上已经意味着比白露的气温还要低,地面的露水变得更多更冷,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即将凝结成霜,寒意愈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亦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是戌月的开始,代表着金气开始隐藏,冬水之气开始显现,火气已然耗尽。金为秋凉,水为冬寒。因此霜降之后的寒气强于金气,露水开始凝结成霜。所以说「寒露水,恶过鬼」,就是因为寒露节气的水带有寒气,为至阴之气。因此寒露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金藏水显,也就是秋凉之气转为冬寒之气的开始。
寒露节后,中原地区已经进入秋季,而东北和西北地区更甚至进入了冬季,而北京更可以看见初霜了。中国南方的广东一带民间俗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说了寒露三天后,水底下气温明显下降,就要远离水中活动了。
寒露这天的民间习俗主要有:登高、吃黑芝麻、喝菊花茶、吃「土中宝」与吃鱼蟹等。
秋高气爽,登高郊游是赏心乐事,而寒露时节的天气更是令人心旷神怡。这个时候,北方已经踏入深秋,而南方近海地区,秋意盎然,夏天郁闷的心情被清爽的秋风洗涤,更是使人心情舒畅。北京人格外喜欢郊游登高,你看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而寒露节日正在重九节之翌日,登高人士更是比比皆是,络绎不绝。
《礼记》中说「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天地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寒露节气里,天地草木飘摇,然而菊花却在此时茂茂盛盛地开,圆圆满满光华耀眼,而且花期很长经霜降还不凋,也因此而得到「寿客」的封号,具有长寿的象征义涵。寒露菊花开,「寿客」菊花凌阴挺秀,宣告一年花事的尾声了,然而我们也有办法,可以把菊花的美丽、长寿存下来一些。古人就以菊花入枕、入茶、酿酒,采撷菊花的精华、不怕阴冷的活力,来活络人的身心、美化容颜和肌肤。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俗话说:「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幹、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寒露时节,上火往往是因为气阴两虚或者气不化阴,盲目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秋燥,耗气伤阴。
俗话说:「要想身体好,寒露土中宝」,啥意思?啥是「土中宝」? 戌月要吃戌土,戌土就是灶心土,从土中刨出来的食物,也是这个节气最好的食物。比如山药和红薯等,这些都是这个季节大自然中成熟的食物,並且长在土里,得土之气,可以增强脾胃的力量。所以「土中宝」指的是这个季节土中成熟的食物,也就是植物的根系,当然灶心土更适合这个节气的力量特点。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老话讲「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芝麻具有润肠燥,排毒的功能,所以寒露时节就有了注重饮食养生的习俗。
秋天是美食之天,果真不错。秋风一起,吃蛇吃蟹的更是大行其道。人家说「秋风起,三蛇肥」,三种蛇就是指饭铲头、金脚带、过树蓉。秋风起的时候,爬虫类动物开始准备应付冬天来临而大举捕猎,以便储藏足够的体能和脂肪以过冬,此时的蛇在众多的爬虫类动物中的身体特別肥壮,因此就有三蛇肥这个说法;人家又说「秋风响,蟹脚痒」、「菊花黄,蟹肉壮」,秋天是吃螃蟹的季节。螃蟹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也非常高,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螃蟹的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还要高数倍。据《本草纲目》记载,螃蟹更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散瘀血,通经络,清诸热之功效,可治疗跌打损伤,体质虚弱,食慾不振。
寒露是深秋,粛杀之气特浓。癸卯年这多事之年凑巧的碰上多事之秋:国际战争的升级沒完沒了,全球金融经济的无常,而且每况愈下,老天爷也在收魂唤魄!在深秋里要认清楚朋友同志,寒冬来临时可以抱团取暖。亦是时候回顾一下走过来的路,理清因由,为自己捡讨算帐。秋后要算帐,並不只是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復,更是比喻要忍辱负重的耐心沉着观望,等候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是非曲直,认清好友敌人,才能赏罚分明。然而,对岸那边厢是秋后蚂蚱,蹦跶不了几天。而我们这边厢是鸿图壮志的「二十大」,带领着我们迎着伟大復兴的目标而奋斗前进。
秋风送爽,秋风也在耳边叮嘱着我辈,要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要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和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嬴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