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每年的九月七日或八日是白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地球正值处于太阳黄经一六五度。“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且阴气渐重,露水亦开始结霜。
图源:网络
中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为大,雁为小,白露一到,寒气渐生,鸿雁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玄鸟即燕子,春分时自南往北飞,此时凉风习习,露重枝湿,于是开始自北往南飞,是为归;百鸟也开始储备食物以过冬,如藏珍馐。就是说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亦开始储备食物以过冬,因此白露实际上就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气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受到炎热的夏天已过去,秋爽的天气已经到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天的气温虽然可高达摄氏三十八度,但是夜晚之后,就可以下降到二十几度,温差可以是相差十几度之多。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图源:网络
白露,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这也是“白露”名由之一。如果空气降低到摄氏零度左右,透明的露水凝结为固体,一粒粒硬硬的,那就是霜了;只有当温度大约到了摄氏四、五度的时候,露水还未变霜,表面却隐约有一层白色薄膜,露珠的中心还是水份,这个时候的露水,便叫做「白露」。
要成就「白露」,温度要掌握很精准,再冷一点,便成了「霜」;热些呢,则只是露水,成不了「白露」。可以说「白露」是冷暖之温,阴阳之炁,的一个既妙而又玄的平衡奇点,也是瞬间即逝的自然造化景象,难怪这节气能迷倒那么多的文人雅士,诱发他们的诗画赞歎!
图源:网络
白露是收穫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富饶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穫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农民最怕「白露」日起风,农谚有「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铃子,即锦桃。颳了风,桃子的收成便不好。
农家又怕「白露」日下雨,俗谚说「白露日落雨,到一处坏一处」,农民说白露日下雨,蔬菜会变苦,稻子会生虫蛀空,影响收成。不过,如果「白露」这一天有雾的话,则稻子容易结实,就会有好收成。总之,对于农民来说,「白露」这一天天气晴朗便再好不过了。在这些谚语中,看出农民对「白露」的重视。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穫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图源:网络
家里有种桂花的人家,相信一定会很欢迎「白露」到来。因为「白露」一到,也是桂花飘香之时,桂花独特的清香,往往能使人精神一振。秋天也是很多果实成熟之时,这个时候的柿子、水梨和白笋等,都是当造之时,美味又鲜嫩,这个时候吃最为合时。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特別是唿吸系统有毛病的人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此节气的另一养生重点是要注意夜晚不要着凉,並加强锻鍊身体,积极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最后,在这个节气里,你可以看到应景的月饼纷纷上市,甜的、咸的,各种口味任君挑选,但切记多吃是会坏肚皮的。
白露时节的民间习俗有:收清露,十样白(指的便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芍、白莲、白茅根、白茯苓参,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驱除风气),喝上一杯白露茶、酿白露米酒;吃龙眼,吃番薯, 和祭拜大禹王的传统。
图源:网络
白露节有「太阴旦」,与中秋节同为农历八月十五(有说中秋节是源于太阴旦),相传嫦娥吃下仙丹,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被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以进入广寒宫,于是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太阴旦翌日,就是「齐天大圣旦」,在香港秀茂坪有重大的节庆活动。
秀茂坪大圣庙会在区内择一空地,酬神演戏作为庆祝,大圣更会降乩于乩童来接受祝贺。乩童会以磙油抹面,上刀梯和走火炭以示圣灵附身。据说大圣走过的炭块有镇宅之用,不少善信都排队进场领取炭块以保家宅平安。另外,庙内亦供奉着达摩、八戒、周公、桃花女等神灵,並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应善信要求,通过「出乩」来给善信指引。
图源:网络
白露是一个非常诗情画意的词语。古代的骚人墨客,多次以白露为诗词之题材。唐朝杜甫有《白露》: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啼。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迴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这首诗描写秋天的意境,以叶上的白露清晨时份散于马蹄下开始,至看见秋天的丰实美境,担心幽径蹊路过多收结。杜甫笔下的秋天,意境清凉凄美。
唐朝还有雍陶的《秋露》,白居易的《南湖晚秋》和《衰荷》,李白的《玉阶怨》,及魏晋左思的《杂诗》,都是应白露之境而抒秋寒之情怀。其中最古老亦是最特出的,是《诗经》里《秦风》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图源:网络
整首诗藉着芦苇与白露起兴,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意境,反衬出主人公那种痴迷的思念情怀,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寻找着失去亲人的迷惘,与恨不能早日归来感伤的情调。二十五年前,「伊人」是深圳河以南的同胞你我。今天的「伊人」,可就是海峡彼岸失散多年的兄弟们?
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分外的想念你们啊!
图源:网络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