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生死一瞬间,仁医出书传承创伤学

生死一瞬间,仁医出书传承创伤学

伊利沙伯医院的李建恩医生(Johnny)和郑敏乐医生(Mina),在3年前开始筹划出版一本有关严重身体创伤的书,此书内容极之丰富,总结了香港过去20年的本地经验和实践,更前瞻最新的科技和技术。

 

严重的创伤(trauma)如交通意外、工业意外、从高处堕下等,伤者多命悬一缐,身体多处骨折、内脏或受重创、静脉及动脉受伤,引起大量出血,失血过多,严重影响身体各器官,脑部缺血缺氧,失去知觉,后果严重!生死存亡,全凭救援者把重伤者及时送院,到了急症室,当值医疗团队便要把握时间,分秒必争。由受重创到急救,只有黄金一小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名医生合撰  前瞻医疗科技

伊利沙伯医院的李建恩医生(Johnny)和郑敏乐医生(Mina),在3年前开始筹划出版一本有关严重身体创伤的书,经过他们的努力,邀请了30多位本地和外地的前缐医生合写了《创伤学──现行实践与前沿发展》(Current Practice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rauma)一书。此书内容极之丰富,总结了香港过去20年的本地经验和实践,更前瞻最新的科技和技术如骨科的导航系统,如打电子游戏般的高科技去做手术。

 

 

两位医生都是有心人,他们事忙,所以请了吕志刚先生负责新书的策划和推广,並在7月16日(周六)下午进行新书发布会,並邀请了志云大师亲临观塘的T Club主持网上直播(Facebook影片连结:www.facebook.com/Mina.Cheng.50)。我是吕Sir的朋友,有幸出席此盛会。

 

 

当日T Club可谓坐无虚席,出席的医生近40人,大部分都是公立医院的巨头,包括院长、顾问医生,包括我们久违了的周一岳医生,他是骨医界的翘础。

 

原来他在任玛嘉烈医院骨科主管时,1992年建议派医生去美加等地进修严重创伤治疗,至今香港已有5所创伤治疗中心,分布香港、九龙和新界。有了中心协调各个专科,主要包括外科、骨科、放射科及各有关的专科医生,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由60%降至12.5%。当中的「三合一盆骨折疗程」更得到国际认可,外国学者更称之为「香港方法」,郑敏乐医生也是这个方法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新书发布会除了有李医生和郑医生外,更请到何晓辉医生出席。

他更资深,是香港急症科医学院前院长,他分享了两个难忘的个案,其中一个是1982年在深水埗元洲邨精神病汉到幼稚园斩人的惨剧。

 

 

冀推及海外  为香港争光

另外,志云大师是个出色的主持,时而幽默,时而追问,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的访问便过去,毫不艰深沉闷。他问到「香江才子」陶杰在1992年交通意外险死的抢救经过,笑中有泪。陶杰当年任职《东快讯》(Eastern Express),深夜收工与一班同事由九龙湾乘车往尖沙咀,在途中遇上意外,有乘客更被抛出车外……

 

 

除了3位嘉宾,志云大师也邀请多次医生分享,包括周一岳、沈医生、Dr. Susan Chan等……有骨医的知识,有放射医生的工作,更有止血方法的示范。

 

 

志云大师举重若轻,挥洒自如,能掌握节奏,深入浅出,自然而然,庖丁解牛,不愧曾任广播DJ(韦加晴)和电视台的老总。我也是他《饭局》和频道的粉丝。这一个多小时的内容,日后将在「志云频道」中分集播出。

 

 

当日,我被吕sir安排和潘明珠和李默同枱,会后同晋下午茶,交流写作心得确是意外的收穫。

当日出席的医学界精英,不论年齢都是充满热诚和有专业追求,仁心仁术,加上日新月异的科技,确保了香港人的性命和健康,我代表普罗市民向香港的医疗团队致敬,希望精益求精,可在亚洲甚至世界推广「香港方法」为港争光。

 

 

作者: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生死一瞬間,仁醫出書傳承創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