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小寒

小寒

每年西历一月五日或六日,当地球到达太阳黄经二八五度时,从中国历法中就是小寒的节气。

 

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沒有冷到极致。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从文字上的解释,大寒应该要比小寒还要寒冷,但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观测中,发现许多地方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最后更总结出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多在一月九日至十七日,时间虽与「大寒」相近,但也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等谚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这时,天气开始寒冷。「小寒」一过,大抵踏入了一月中,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天气亦开始变得异常寒冷,所以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

 

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计算,虽然北半球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至最少,在冬至时天气未算是最寒冷;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然北移,但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仍少于散失的热量;及至过了「三九」之日,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失的热量,气温才逐渐上升。

 

bauten15ea

图源:网络

 

古人以花、鸟、草、虫等物候表象为每个节气进行註解,每个候(每一天)有一个候应,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物候,作为这个候的物候反应。然后把每个候的候应统合在一起,组成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个候应。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着阳气而迁移,一候时北方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二候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並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是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古人认为,「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

 

小寒时节红梅含苞待放,正是探梅的好时光。在民间,梅花有迎春开放,不趋荣利,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的花语,还有为人们传春报喜的象征,故此人们大多会在小寒的时候出门细细品味观赏孤雅幽香的梅花。

 

图源:网络

 

进入小寒,饮食以冬季进补为主,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因此民间习俗中在冬日吃羊肉、狗肉的习惯;然而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亦会招致反效果,所以应该要以补气润燥为主。小寒节气这天广东家家户户都有吃糯米饭的习惯,因为糯米饭不仅口感独特,而且有补中益气、抵御寒冷的功效,在寒冷的节气里吃糯米饭最适宜。

 

在这八十一天的时间,每一个九天的气温有很大差別,所以前人就编了「九九歌」,用来表示每一个九天间气候的差异,以及人们在每一个九里大体上应该做些什么事。古人在寒冬时期,都会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就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到惊蛰后六天共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尽春来,民间叫「数九寒天」。从冬至的次日开始数起,一直数到九个九完毕,就是九九八十一天,气候亦开始暖和了。

 

图源:网络

 

农历腊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统称小年,亦是今年小寒节气的最后一天),为灶君上天朝玉帝的日子。灶君(相传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与灶君奶奶会朝见玉帝匯报民间过去一年的表现。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祭是一种歷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祭祀文化之「岁终之祭」, 腊祭是冬季酬谢有关收穫的鬼神的祭祀,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岁末腊月的「腊祭」与后世流行的佛教「腊八节」在节日名称上同有「腊」字,但节日内涵不同。在这天並不喝腊八粥。

 

baute2iv05

图源:网络

 

每到腊祭这个节日民间都会男女齐集,热烈参与进来,具有庆祝丰收、慰劳劳动人民的意义。腊的本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劫《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亦有逐疫送瘟而迎春之意义。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歷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baute5gwmm

图源:网络

 

腊祭是新旧交接而不忘本。新旧,不单是指人材,更是指思想,方向,形势,和一个时代之始末!香江吾乡,在壬寅岁末之腊祭,正在踏进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迎新之际当牢记一切负重前行,都是在前人祖宗,以至无数的无名烈士的肩膀上起步的。我们:当要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要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更要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图源:网络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