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清明(癸卯年润二月十五日)

清明(癸卯年润二月十五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冬至后的106日。《历书》:「春分后15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逢寒末春生,万物復苏之时,正可表示对祖先的崇敬。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bauteuqfqk

「清明」图源:大道

 

清明日,当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时,春回大地,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景色明丽,万物欣欣向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因此,古时农民非常重视清明,並据此而安排农务。

 

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第一候时白桐花开始绽放;第二候时气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第三候时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这时候,中国南北地区的气温大都回升,黄河流域之平温上升到摄氏十四度左右,大陆沿岸海水之温度也缓缓上升。来自海洋上的暖湿空气若碰上原地的冷空气,就会凝结成毛毛雨,天气就变得阴雨绵绵。

 

 

农谚所谓「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对农民来说,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到了这个时节,气温升高,稻作已经进入发芽分化期,这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另外,「过了清明不起坂,一个渣团少一碗。」这些农谚提醒农民必须要注意节候,对于农事不可迟延,如果过了清明节,还不犁田者,则秋收必定减少。

 

但是,「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落后。」要是清明在农历二月,天气必寒,此时不可下种子;清明在三月则必须及时下种,不可迟缓。由于清明时节霪雨纷纷,气候变化大,冷热无常,作物生长多少会受到影响,所以农夫们也需要特別注意稻作的生长情形。

 

bautep9f5d

图源:网络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虽然有时候是吹东南风,黄河以南一般气温会在摄氏十度以上。但大部分地区尚未完全脱离东北季风期,所以有时冷锋还是会过境,气温变化很大。很多人白天穿着凉快的装束出门,晚上天气变冷就易于着凉,所以有「三月初,寒死少年家」这么一句俗谚。另外,配合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进食时不宜过早贪吃冷饮。

 

清明节是从清明这一节气演化而来的。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气演化为节日。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风俗习惯与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古时,有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秋祭在重阳。祭祖扫墓前,需要先到亲人的坟前清除杂草,给坟墓添加几锹新土,修整好坟头,在坟沿修排水沟,防止雨水沖入坟中而产生塌陷的危险。在修好坟墓后,将预先准备的三牲祭品,供奉坟前,燃点香烛,焚烧冥镪,以示对逝者的哀思。

 

图源:网络

 

在香港,清明节扫墓祭祖,一般是供奉鲜花牲礼、焚烧纸钱金锭等。但是,新界原居民清明祭祖,还有「拜山派钱」的习俗。祖堂家族的后人到祖先的坟前拜祭,便可得到「利是」,「利是」多少视乎该年村公所的收入多寡而定,这种「拜山派钱」的习俗已有超过一百年歷史。

 

清明节亦源于古时另一个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名熟食节、禁烟节、冷节,距冬至一百日,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因而得名。除了寒食和扫墓祭祖的习俗外,古时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游乐风习,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牵钩等等。

 

bautec6m

图源:网络

 

清明节来源

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饥渴无力又遍寻不着食物时,随臣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使其恢復体力。19年后,重耳作了国君(晋文公),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並不争功讨赏,悄悄的到绵山去隐居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山高路险,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火熄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的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了。晋文公装殓时,在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2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復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並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隔天定为清明节。

 

baute3qo3y

图源:网络

 

清明扫墓是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体现。更可以让后代了解先人的艰辛,珍惜眼前。祭祖敬拜的,是前人祖上的先驱者,他们为后代铺平了道路,让我们可以有荫乘凉到今天。我们又怎样为来者拓荒,为基业搬砖添瓦,留下这一代的努力和鸿爪?

 

清明时节,孝子贤孙都从各方远地觅道回乡寻根祭祖,拜祭自己的祖先亲人,追溯家族情怀,再次在人生的阶段上重拾血脉传承的身份。

 

近日就有知名人士从彼岸奔回湖南家乡拜祭祖先,他们都深深地知道他们的根就在中国大陆,各地炎黄子孙们的源头都在中国大陆。

 

bautenwfra

图源:网络

 

回家的路,漫漫的修远悠长;在这路上走了73年了的亲人们,家人们,你们回来了吗?

但愿两岸人间清明,中华大地寒尽春来!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