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小满

小满

在西历五月二十至二十二日之间,地球位于太阳黄经六十度,北斗星的斗柄也指向了巳位,小满节气就开始了。小满就成为了夏季里六个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表示春天已经远离,夏天到了。

 

「小满」 图源:大道

 

节气的命名有两层意思。

 

一是与小麦的生长相关,古籍中说「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因未熟也」。《月今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的意思就是指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满满的,但还沒有成熟,是水稻灌浆初期的乳熟后期。

 

二是与降雨相关。立夏过后,大地气温上升加速,地面上的热空气升至高空,会再化为雨水落下。所以小满的降雨会明显增多,春季的绵绵细雨也会变成大雨或急雨。

 

中国古代的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在这个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小满时,北方地区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旱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因为小满正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北方的大麦、冬小麦等已初有结果。

 

而在南方,「满」是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埂干裂,甚至到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所以,小满,也是适宜水稻栽种的季节。农民宜抓紧小稻的追肥插秧、耘禾,赶紧晴天进行夏热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摄氏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天气,要做好防暑工作,亦是小满时节谨防灾。

 

图源:网络

 

小满相关的农作谚语有不少:例如「小满柜,芒种穗」:中田在小满前后开始做「做柜」(含苞),到芒种时候吐穗。又如「小满天雨水相赶,芋要赶,否则九条芋仔煮一碗」;芋头是在小满时成长。又如「小满甲子庚辰日,寄生蝗虫换稻禾」。小满若逢甲子庚辰日,占水稻多病虫害。又如「罩芒(雾)罩不开,戴笠仔披棕蓑。」占下雨,出门要带雨具。

 

气候的改变,对人身体也构成更大的影响。小满期间,气候明显的增高了,湿度也提高,气压偏低,正是百病丛生的时节,一不留神,便「中招」以至百病交加。这节气更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尤以「风疹」为重。在小满节气中,要特別注意养生的「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要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

 

图源:网络

 

今年有润月,小满节气的交节时间,是癸卯年、丁巳月、己卯日的壬申时。今年小满节气的力量弱,这一阶段夏火的力量比较弱,气温上升缓慢,降雨也不及正常水平等。这也就是今年夏季火出不顺,前期升温慢、降雨少,后期又会高热而多大雨;同时也代表阳气受压制,容易反覆无常变动等问题。所以今年要注意高温、大水和地动,人心情绪的不稳定,信心的不实在!

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又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物候现象非常广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週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

 

图源:网络

 

物候既可指生物的週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係。也指自然界的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係。物候的利用在大约四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的夏朝已经发展出来,並被整理成《夏小正》经文,以环境改变出现时期对应由地球绕日的10个月份的年历构成物候的基础。之后秦国、汉国持续延用《夏小正》的样式发展出一年12个月份的物候,也就是汉人社会习惯常用的农历。

 

图源:网络

 

1972年,我国的天文科学家竺可桢院士写了一篇重磅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和歷代的物候资料,指出中国五千年歷史气候可以分为暖期和寒冷期。联系中国战争歷史记录,得出寒冷期战争频率较高的结论。从公元850年起,8个冷期有7个导致朝代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国家大动乱。气候带来的影响可以从当时民间的生活细节看到端倪,也可以展开放眼看到整个国家的歷史走向,而再升到高处俯瞰,甚至可以看到文明兴衰的脉络,和气候变化背后的大歷史。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乃至朝代更迭,都与气候变动和气温升降有密切的关係。每次气温剧烈下降,中国就要改朝换代。湿润温暖的年代,都是中国古代的盛世王朝!

 

bauterbxo2

图源:网络

 

冷了1000年了,该变一变了。气候暖和了,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下这种极其有利于大陆国家的气温攀升,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週期,不是任何人类有力量可以阻挡的。气候大势,浩浩荡荡,天道地运,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类一切行动的逻辑,老天爷其实在千百万年以前就规定好了!

 

大陆神洲的再次中华盛世,即将降临!

同胞们, 你们准备好了沒有?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