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又至小寒,一年当中最冷的日子到了。
每年西历1月5或6日,当地球到达太阳黄经285度时,便是中国历法节气小寒。小寒的特点是寒冷,但却还沒有冷到极致。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意味大寒应该要比小寒寒冷得多。然而古人在长期观测中,发现许多地方小寒却比大寒冷,可谓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于是总结出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多在一月九日至十七日。时间虽与「大寒」相近,但也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等谚语。
图源:网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这时,天气开始寒冷。「小寒」一过,大抵踏入了一月中,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天气亦开始变得异常寒冷。所以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今年「小寒来得早,春节早脱袄」,龙年春节期间会比较暖和,气温回暖得快。
古人更以花、鸟、草、虫等物候表像为每个节气进行註解,每个候(每五天)有一个候应,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物候,作为这个候的物候反应。然后把每个候的候应统合在一起,组成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个候应。小寒可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着阳气而迁移,一候时北方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二候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並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是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因而「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
进入小寒,红梅含苞待放,正是探梅好时光。梅花的花语素有迎春开放、不趋荣利、激励人立志奋发,还象征传春报喜。故此人们多会在小寒时节出门,细细品味观赏孤雅幽香的梅花。
冬季饮食以进补为主,日常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民间有在冬日吃羊肉的习俗。然而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亦会招致反效果,所以还应以补气润燥为主。广东这边,小寒节气这天家家户户习惯吃糯米饭。因为糯米饭不仅口感独特,而且有补中益气、抵御寒冷的功效,在寒冷的节气裏吃糯米饭最适宜。
图源:网络
古人在寒冬时期,还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就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到惊蛰后六天共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尽春来,民间叫「数九寒天」。前人还编了「九九歌」,用来表示每一个九天间气候的差异,以及人们在每一个九天里大体上应该做些什么事。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一直数到九个九、八十一天完毕,气候亦开始暖和了。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故称十二月为腊月。腊祭源自我国古代民间传统祭祀文化之「岁终之祭」, 是冬季酬谢有关收穫的鬼神的祭祀,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劫《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的本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
图源:网络
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与后世流行的佛教「腊八节」在节日名称上,虽同有「腊」字,但节日内涵完全不同。腊祭这一天,並不喝腊八粥。在民间都会男女齐集,热烈参与,具有庆祝丰收、慰劳劳动人民的意义。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血缘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根源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社会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亦有逐疫送瘟而迎春之意义。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歷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亦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感恩节」!。
图源:网络
岁末腊祭,意喻新旧交接不忘本,有风有雨是常态。新旧,不单是指人才更迭辈出,更是指思想、方向、形势,和一个时代之始末!纵《史记·伯夷列传》有载,「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贤而饿死,盗且聚羣。吉凶倚伏,报施纠纷。子罕言命,得自前闻。嗟彼素士,不附青云!」说「天道是公平分配」的,是一句空话吗?万恶不赦的猖獗大盗长命百歳,贤士善人却率先饿死!吉凶的依附和善恶的报应都沒规律可言。歷史长廊里成千上万的忠贤烈士,都尽是那些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和屈屈不得志者,也只能为他们歎气而已。然在今年腊祭,岁回律转。在这辞旧迎新的转接时刻,让我们以无尽感恩之心,向那些歷尽了风雨洗礼,但依然埋头奋斗、砥砺前行,甚至默默无闻、寂寂无名、悄然奉献牺牲,以及备受误解委屈却永不言败、仍负重迈进的大人物、小人物,有名、无名人士,鞠一大礼!
图源:网络
冬至阳生,香江吾乡,吃水不忘打井人,如今的我们都是在祖辈前人,乃至不尽无名英烈的肩膀上起步並站起来的;当要永远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要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更要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