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全球三大博物馆之一,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齐名,是世界古董、文物爱好者慕名拜访的殿堂。对中国皇家古董瓷器爱好者来说,95号展览厅更是目标所在。大英博物馆收藏了1671件中国皇家珍藏瓷器,横跨上下2000年,隋、唐、宋、元、明、清各朝瓷器收藏完备。
为什么这些中国皇家文物会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故事曲折离奇,说来引人入胜、令人赞叹!这个馆藏的主人是响噹噹的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今天笔者为大家介绍他一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远赴英国读书 始接触中国古董
大维德爵士生于英属印度孟买,犹太裔人,爸爸做贸易生意的,累积了不少财富,也是印度银行发起人之一,受封男爵,家势显赫。大维德爵士一生有两段婚姻,有两个女儿,曾在剑桥修读法律,是一名尖子。这样的背景,他为什么会对中国古董瓷器产生浓厚甚或执着的兴趣呢?笔者初期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相信读者也有同感!
他20岁远赴英国读书,由于对中国古董瓷器兴趣浓烈,在伦敦接触了不少经纪人、古董商和收藏家,当时英国和欧洲对中国瓷器都非常欣赏,尤其是皇家贵族以收藏中国青花瓷器感到骄傲。当年中国外销瓷比较多,是中国赚取白银的主要来源,大维德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认识到不少中国古董瓷器!后来因缘际会买到一件宋朝定窑大碗,外壁有干隆皇帝御题诗,眼界大开,因而提高收藏目标。好奇心驱使之下更加学习起中文,经过不懈努力,理解能力比一般中国人还高!我们可以用极端沉迷来形容他对中国古董瓷器的喜爱!
整理故宫文物 举行海外展览
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皇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对皇宫珍宝一一清理点算,由于经费所限,好多皇家珍宝都沒有人打理,随着时间封麈,变得寂寂无闻。大维德爵士提议搜寻一个殿堂,展示这些珍宝,因此自动捐献作为修葺展览厅之用。他希望通过展览令到不同国籍的人士,都可以了解中国古董文化魅力和欣赏它珍贵的地方。
1901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带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为了筹集旅费,押下一批皇家珍宝给盐业银行,后来清室退位,多年来都未曾还款。因此1927年,盐业银行决定将这一批皇家珍宝出售,爵士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亲身去到北京,和当时清室管理委员、盐业银行谈价,希望购入这一批古董文物,几经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成功将这40几件故宫文物囊括,其中包括宋代五大名窑的出产,汝窑、官窑、哥窑更是其中表表者,单是汝窑就有12件!后来几经转接,运回英国,在古董文物收藏界裏面,大维德爵士的名气是响噹噹了!
之后几年,爵士对故宫善后委员会帮助非常之大,他帮忙把故宫文物归类存档、分析研究、安排展览、发布刊物等等,都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鼎力支持下,1935年伦敦举行中国古董文物展览,引起共鸣轰动,现在我们知道的不是太多,希望有心人能够深入了解研究提供更多资料!
何鸿卿协助下 改由大英博物馆收藏
二战期间,大维德爵士被日本人囚禁在上海9个月,因而罹患渐冻人症,终身都要坐轮椅。由于沒有子嗣,所以成立一个基金会来管理这一批得来不易的国宝,1952年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成立。跟着他和伦敦大学讨论合作,在亚非学院固定展出收藏品。后来由于基金管理不善,面临破产危机,还好经何鸿卿爵士(Sir Joseph Edward Hotung)的帮忙,与大英博物馆达成永久收藏协议,地点就是现在大英博物馆95号展厅了。
展厅入门的当眼位置,放着一对元青花龙纹象耳瓶。当年在北京受人冷落,沒有人承认,以为青花瓷发展在明代,元朝时根本是沒有这样的东西。大维德慧眼识英雄,把它收入囊中运到英国,后来经过专家学者研究铭文纪录,认为是元末至正年期间不可多得的宝贝,因此正名为大维德瓶。由于制造年期是元至正11年(1351年),所以叫做「至正型元青花」!
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中国皇家瓷器是世界私人收藏中最重要的,质量和份量之高只在两岸故宫之后,这样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我们收藏家来讲是有一些启发的。成功的收藏,一要眼光,二要专注,三要终身学习,四须大公无私地与他人分享。传统文化、文物並不是个人或家族的专利,能够把它们发扬光大、公诸于众,才是最好归宿。笔者认为这是大维德爵士最伟大的贡献,不知道大家认同吗?
作者:李大齐
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歷任国际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责任险主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收藏,热心推动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艺术。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作者:李大齐
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歷任国际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责任险主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收藏,热心推动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艺术。联係电邮:litaichai@gmail.com.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人间风雨后,瓷隔万重山──英国大维德爵士的瓷/
上载日期:20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