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西历三月十九日至廿二日,当地球到达了太阳黄经零度的时候,斗柄指向东方卯位的那一刻,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到达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而《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亦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日,太阳会直射在赤道,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时间将会一样长,昼夜平分。从这天开始起,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则一天比一天短。民间亦有谚语:“春分,日暝对分”“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等说法。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昼夜各为十二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春分日后,燕子感到大地上阳气日渐强盛,气温适宜时才会从南方返回筑巢;雷和电更是“阳之声”和“阳之光”,都是阴阳二气相博才会有的现象。春分后,气温会快速攀升,雨水明显增多,庄稼开始快速拔节生长。
今年春分交节在农历的二月十一早上十一点零六分。交节在较早的二月中,所以今年春天天气不晴不雨,阴沉多风。人在春天却又看不见春天的温暖和舒适。过段时间又突然就热了,忽然地便进入了夏季。
春分处在木和火的交替初期,木气想要更强就需要有水的辅助,所以春分最好有雨。农谚也有“春分麦起身,雨水贵如金”“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无雨有长旱”“春分有雨病人少,春分无雨疫病鬧”的说法。这时下雨无论对庄稼还是对人,都是好事。“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要是春分这一天下雨,就表示秋季会丰收。
乍暖还寒的日子最易惹出个病来。俗语说:“春分有风发,郎中尽可杀;春分无雨下,郎中笑哈哈。”意思说,如果春分日刮东风,表示会下雨,天气即正常,疾病自然少了。如果此日刮西风不下雨,人们便容易生病了。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保健上亦是同一道理,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老人家都说,一年过得最舒服的日子在春秋二季。有说二八乱穿衣。就是二月、八月的时候,随便你穿吧,反正天气不冷不热,亦寒也热,穿啥都沒关係,亦都有关係!
中华历法以“立春”节气为一年的开始,而在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及中东民族文化里,“春分”是“诺鲁孜节”(Nowruz),是波斯系文化里新年的第一日,是古琐罗亚斯德(波斯教,也称拜火教或祆教)历中最神圣的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至少西元前6世纪。“No”是波斯语中“新”的意思,而“rouz”就是“日子”,就是“新的一天”的意思。它标志着春季的第一天和新年的到来,也庆祝自然界的万物復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象征着善驱赶恶,快乐驱赶忧愁。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如阿富汗、亚塞拜然、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別克斯坦,以致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別克等民族以传统的方式迎接春天及新一年的到来。这个节日成为代代相传的共同遗产、习俗传统和文化,保留在丝绸之路上。
春分的诺鲁孜节,是连续13天的庆祝活动,包括了几天几夜的盛装仪式的载歌舞蹈,跨越火焰和溪流,诺鲁孜宴吃节日饭,讲故事,挪巢,大扫除,移花栽树,拜年请安,交换礼物,佈施,上坟扫墓,踏青,马术表演,文艺比赛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诺鲁孜节的习俗不断扩展,融合了新的社会、宗教和文化因素。诺鲁孜节促进了不同民族与社群之间的友谊和文化多样性,而且通过多重文化身份的认同,促进了不同社群之间的和平和团结。
诺鲁孜节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此外,在2010年,联合国大会宣佈每年的3月21日为国际诺鲁孜节。
春分后天气回暖,适宜炎黄子孙祭祖上坟扫墓。香港新界地区一些乡村或氏族聚居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古老传统的祖堂制度,可能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类似家族慈善基金组织的,由家延伸至族,而扩大到地方一处的社会组织的结构。祖堂或家族会有比较大型的祭祀活动,更因此有“春秋二祭”之说法。扫墓时会先在祖坟前陈列指定的牲礼和菜蔬,叫做“案菜”,然后进行祭礼的仪式——读祭文,依次跪拜,先男后女,焚化纸钱和祭文,以及把纸钱压在坟头等习俗。祭祖之前,首先把烧猪和酒、茶等抬到当地祠堂的侧厅,並对着“文昌帝”的神位进行祭祀及焚烧祝文后才正式祭祖。
祭祖时,村民会把供品抬到大供桌上,並会依着村民的辈分逐一上前,向祖先奉上酒、茶,最后仪式会以烧炮仗作结束。完成祭祖后,便进行所谓“分猪肉”的仪式。刚才用来祭祀祖先的烧猪,此时会抬到大厅中间,分成小份,任由参与者享用,以保各村民能得祖先庇荫,出入平安。
还深深地记得南怀瑾老师的讲课。说,孔子着《春秋》,写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歷史,他为什么叫《春秋》,不称冬夏呢?春天是由冷变热,慢慢一点一点热起来。秋天是相反,夏天的热慢慢退掉,退到了秋天刚好凉爽,不算冷也不算热。不但气温如此,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春秋两季的日夜长短也是持平的。所以我们讲“春秋持平也”,是个天秤。古今人物,对于国家社会有沒有贡献,《春秋》在这个歷史上持平论之,所以“春秋”就是持平之论的意思。
放眼今天社会,追名逐利者众,亦有求万世名,争天下利的;更有留旡字碑者,选择将自己的功过交给后人评说。但都是把今生来世押上,为別人的一句评语来衡量自己沧海一粟在世的价值和意义的!
春分,日夜相等,冷暖平分。如歷史里的一样,成败好坏,枯荣兴衰;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掌里一天下,刹那万古情!“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任他春夏秋冬,管他冬秋春夏,都是雪泥鸿爪。
如来如去,既是无意亦有意!来过,就好了!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
上载日期:202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