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应邀参加电影《同学们》的香港首映礼。它是由凤凰卫视电影台、广州市档案馆、韶关学院、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精心筹划、联合摄制的华南教育抗战题材纪录电影。
《同学们》不到90分钟的片长,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多所华南学校,为保存教育火种,歷经艰辛辗转抵达粤北復课,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共抵韶关,在烽火逆境中坚持办学的故事,再现当年文人学子的家国情怀及教育救国的赤子之心。
从1940年到1945年,这里培养出超过6000名学生,以艰苦岁月里的所学,迎接抗战胜利。此后,各校陆续回迁,也有在港澳台地区继续开办的大学和中学,像独木成林的榕树,在神州大地,在岭南之乡开枝散叶。八十多年过去了,枝繁叶茂。
电影最后以照片的形式,展示与当年这支岭南文脉相关的院校,赫然发现我所有的母校均在其列: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道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多么奇妙的呼应啊,隔着无序的时光和漫长的岁月,巧合得严丝合缝。原来,读书的意义,早就在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里,以这样沈默又隐晦的方式告诉我了。大概像刀笔刻划,无声而深刻,在这一所所学校的校训里,在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里,在每一堂课里,在老师们的每一句谆谆教导里⋯⋯于是,日久天长,于是,刻骨铭心。
学生时常问我,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何用,毕业之后能否找到一份工作,给自己谋一个好前程。作为香港中文师范的教育工作者,我常常陷入沈思,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态势,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教给学生,我们应该教给他们什么?
我以为,教师是不同于世界上很多其他职业的。它不仅仅是谋生之道,更是天生带着崇高的使命感,是「事业」更多于「职业」。教师不仅仅授业解惑,给予学生知识,更重要是「传道」。很难一言蔽之,讲清楚什么是「道」,但它是靠「人」来具象化的,是靠「教师」来传递的,用生命点燃生命,像传递星星之火一样。
《礼记.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人们要选择好的、正确的事去做,且应该坚持不变。电影提到了很多位优秀的校长和老师,那个年代的学者,自有一种痴纯的气质,是对学问的执着涵养出来的,忠诚得有些固执,固执得颇为可爱,也应该是我辈楷模。
家境优渥的「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毅然从澳门啓程,奔赴粤北支持復学,並许下终生不嫁,以教育事业为丈夫的宏愿,秀骨亭亭,温柔刚毅。她在《授课》一诗写道:「虞传着篇先劝学,一生砥砺在精勤。」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拓者王亚南,与郭大力合译《资本论》,並且首次将它带入韶关坪石,在大学课堂里讲授。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在坪石荒郊野外一座破败庙中,用英语给六位男女学生,津津有味地讲授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 他最重要的论文《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应用》就是在塘口村昏黑逼仄的小房子里写成的。我国11位两弹元勛中,有7位是卢鹤绂的学生。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歷尽千辛万苦,在战火中竭尽全力保存图书,並且坚持开放给公众阅览。1938年广州沦陷,杜定友即将中山大学图书馆内善本书、志书、碑帖等2万馀册,装成199箱,先后运至广东罗定、香港、云南澄江等地。他还把书箱改作书架,一物二用,能装书即走,也能拆开作书桌,是为「图书馆木箱化」。
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学成归来,与叶述武结婚后,说:「我不要做教授夫人,我要做教授。」排除万难,带领学生夜里观察星辰天文,日间探寻抗日救亡之路,谱写岭南教育史一段独特又浪漫的记忆。她的学生,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对那段仰望星空的岁月,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着名音乐家马思聪,在坪石完成了《第一交响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传世之作。此前,中国还沒有小提琴协奏曲。
在那烽烟岁月里,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还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中科院院士黄本立,世界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
不以山海为远,不以日月为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的许多熠熠生辉的学者,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在文学、艺术、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以所学报效国家。
灯火阑珊梦,明月百年心。岁月悠悠,当年的故事告诉我们,好事尽从难处得,岂惧狂风平地起。望远山而知奋进,可乘风而破万里。观影结束,随着鱼贯而出的散场人潮,步出影厅,走进香港繁华的街头,抬眼看人间灯火通明,遥思歷史烽烟迷漫,倒是思路清明起来。
我们为甚么而读书求学?第一,当为追求自己喜欢的知识,如飢似渴,我们天生都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第二,明理立志。虽然人各有志,但归根到底,中国读书人的志气,是以书气养风骨,看似柔弱不胜风,实则是鏦鏦铮铮的金铁傲骨。在学海中孤舟自渡过,就能磨练出孤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这般坚韧难弃的品格,加上读书明理,能辨大是大非,就不论世事如何风云变幻,也不怕迷途和惘然。这是读书给我们的底气和自由啊。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涓涓不止成江河,学成归来思报国。这是人间大道,追求学问,是为了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更好。
同学们,努力读书吧,志存高远,愿你我青春无虚度,白首不衔悲。
金梦瑶博士
香港教育大学国学中心联席总监,香港教育专业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国际汉语节协会常务理事,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香港赛区组委会及专家评审,香港儿童文艺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载日期:20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