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夏至 阳极阴生,龙不亢则不悔。(甲辰年 五月十六日)

夏至 阳极阴生,龙不亢则不悔。(甲辰年 五月十六日)


夏至,在每年阳历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顾名思义,最热的夏天行已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谓:「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夏至日,地球到达太阳黄经九十度,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最北,达北回归缐,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阳)最长,黑夜(阴)最短的一天。古人称之为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约为十四小时,而愈北的地方白昼愈长,如北京白昼长约十五小时,黑龙江的漠河可达十七小时,到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则一直在天边而形成「白夜」。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白昼开始日渐缩短而黑夜日渐延长,故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缐」之说。

 

《礼记》中所记载有关夏至的自然景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此时节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繁盛开花。中国古代把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一候时,因夏至日为阴气初生,阳属性的鹿角会开始脱落;二候时,雄性的蝉会因阴气之生而鼓翼而鸣;三候时,半夏这一种喜阴的药草会在沼泽地生长。可见,夏至为极阳之时,亦意味着阳性开始衰退,阴气开始出现的日子。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中国古代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文武百官会放假三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为歇夏。民间百姓则会在夏至日,纷纷祭神,以祈求消灾年丰。《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为清除疫疠,天灾与饥荒。《史记:封禅书》道:「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意在消除疫病和灾荒;为祈求五谷丰登,粮仓充实,歷朝歷代都有祭拜仪式。

 

夏至民间还有吃面的风俗,故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无锡地区每逢夏至则吃馄饨。据史载,宋代宫廷每逢夏至,御厨们便会制作一种夏至馄饨,供皇帝及后宫妃嫔食用。其实,不单在夏至,宋代宫廷在其余二十三个节气日亦会吃馄饨,故宋代宫廷有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的着名面点。

 

至于节俗活动方面,凉亭赏夏是人们盛夏中进行的一项防暑活动。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等用品也常被使用。古代亦流行使用竹枕,称为竹夫人,又名百花娘子、竹姬、青奴等。除此之外,游泳、戏水、叉鱼、钓鳖、补蛙、夏猎、养金鱼等也是夏至常见的活动。

 

夏至后不久便会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是正值阴阳交替之时。

 

据古籍《汉学堂经解》:「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又有《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由此可见,夏至是顶峯,太阳直照到了北回归缐,从此向南移动,渐入秋凉与冬寒。

周易就有了十二消息卦。「消」代表阳爻去阴爻来,「息」则代表阴爻去阳爻来。十二正好对应了我们农历的十二个月。夏至是农历的五月中旬,应卦是天风“姤”卦,这时候原来四月的幹卦上面的五个阳爻下面已经出现了一个阴爻。最热的时候马上就要来了,但是这个时候阴气已经要出现了。

 

出自《周易.干》的成语“亢龙有悔, 盈不可久也”,意思是指事物发展到极致后,必然会出现反转或衰退,因为物极必反。具体来说,“亢龙有悔”指的是当龙(比喻人或事物)飞升到过高的位置时,会因为过度的物用其尽而最终导致遗憾和懊悔。而“盈不可久也”则强调了事物达到顶点后,不可能长久维持这一饱满状态,必然会走向反面或衰退。

 

干卦以龙来意喻六爻的每一爻。故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从射鵰神鵰至天龙系列,都以「降龙十八掌」为重要武术境界的标准,而「降龙十八掌」中威勐至尊的一招是「亢龙有悔」,天下无敌,所向披靡!但每次使用这一绝招,克敌之余,又誓必带来用此招者的悔恨。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便是用这招“误”杀爱人阿朱而后悔欲绝了一辈子。龙去到了尽头便成亢龙,之后发展下去唯一的出路便是悔咎兇险的结局。

 

夏至,适逢香港特別行政区主权回归祖国的27周年,香港国安法落地和基本法23条立法了,社会人群中蕴酿着欣欣向荣的气氛和无限的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的共融共荣大发展,就是我们的新出路,前进的方向!是时候「用九」了!《易经.干》“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即最高的道德原则在于不自居为首,而是通过自然的法则和道德的力量来引导和影响万物。化刚为柔, 由扬变暗,阴阳和合并施,则大治也!要用九,才可时乘六龙。

节气应天载物的迴圈运转,传统中华文化的洞明智慧,时到今天,更来得合时适用。

 

夏至「用九」!龙不亢则不用悔!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

 

上载日期:20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