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小暑,烈阳晒初心(甲辰年六月初一)

小暑,烈阳晒初心(甲辰年六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阳历7月6日)小暑天。地球到达太阳黄经一百零五度,就到了全年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小暑。因传统将小暑作为农历六月的开始,又称六月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暑,是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未十分热,沒有到最热的时候(大暑),故古籍中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

 

从「小暑」开始,到「立秋」为止,这之间的三十一天,俗称「伏夏」季节,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热在三伏」。中国古代更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这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丝毫凉风,而所有风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的原故,蟋蟀都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脚下避暑热;而老鹰更因为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盘旋。

 

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带与南方暖空气交锋,出现雷暴。而雷暴是一种变化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甚至冰雹相伴,容易造成灾害。「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华南西部也进入暴雨最多的季节。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

 

小暑的俗谚也特別有意思,而且有天气预报的作用:「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指大暑会有大水沖决圩堤的隐忧。「小暑温暾大暑热」就是说小暑不太热,大暑才炎热,农作物才有好收成。如果小暑太过炎热,农作物就不够结实。「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就是刮颱风的预兆。还有「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和「六月六下雨,一百日见霜」。六月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已完全脱离梅雨期,而颱风就开始光临了。

 

小暑开始六月天最热,人们最好「伏居」,不要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注意饮食,避免中暑。小暑节气代表一年中最热的天气,此时火气旺盛,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疲倦乏力,所以要平心静气。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原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髒」,这是因为人体的情态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係,有其一定规律。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也就是《礼记·月令》中所说的:「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生色,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

 

天气渐渐的炎热,水稻第二期作秧苗期,一期稻作黄熟,所以有「小暑小禾黄」之说,也有「稻子一日熟三分」,「青稻沒青米」之农谚。「小暑吃芒果」,此时也是芒果成熟期。此外,这时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等「众瓜」的盛产期。小暑时节,也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小暑节气天气炎热,正是吃小麦的时候,人们将「食新」称之为「吃辛」,也就是在小暑后第一个辛日吃新麦。今年的小暑节气当天就是辛未日,所以今年小暑节气更要「吃辛」,辛也就是薪水。辛代表着金银细软,因此人们用「吃辛」来形容生活富裕,是一种美好的寓意。深层次的意思,更是要尝辛,吃点苦,以铭前期之辛酸苦涩,记得来者不易。

 

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在《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中,唐僧师徒取经回程过通天河(今青海玉树),被白头老鼋弃于河中,经卷打湿,次日六月初六师徒四人遂在河边高崖上,开包晾晒,等经文晒干收起时,不慎把《佛本行经》的经尾给沾破了,所以,在浩如烟海的佛经经卷中只有《佛本行经》至今残缺不全,而大磐石上却字迹犹存。这块磐石成为当地百姓所传颂的“晒经台”。 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而民间也于此日将衣服、棉被、书籍、图画等拿出来晾晒,以除去梅雨季节的湿气。

 

小暑后五天,未月(六月)初六,即阳历7月11日,亦是天贶节,上天恩赐,东方角宿二星天门开启的好日子。这天也是「翻经节」,晒龙袍。

 

「六月六,曝龙袍」,相传古代皇帝于此日曝晒龙袍。民俗说在六月六这天,龙王从海里飞出来,到大石头上晒龙甲,把身上的潮气蒸发掉。人们也都会在这一天,把屋里花花绿绿的衣服都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曝晒。

 

「打龙袍 」,是出名三侠五义戏的名牌京剧:皇帝犯错,李皇后要责宋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脱下仁宗龙袍,用打龙袍象征打皇帝。龙袍就是皇帝!晒龙袍亦意味着把朝廷里多年来明掩暗盖着的湿潮晦气曝晒在阳光之中,去污除秽。回顾香江回归27年整,殖民地的湿气还是积累在人们心中,是时候让小暑的勐烈阳光炙炙烘烘,去掉拖泥带水的腐毒瘴气,要干干爽爽,清净明朗,还来炎黄赤子之初心!晒经书,晒衣袍,更要晒人心!

 

在小暑这节气,愿众生静心养生,怀顾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平安。崇孝奉道,育民广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

 

上载日期:20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