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立秋: 要看天,要知“否”!

立秋: 要看天,要知“否”!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西历8月7-9日交节。至此一年刚过一半,是下一个半年的开始。《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地球到达太阳黄经135°。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标示着季节的开始。《管子》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捩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颳风时人们开始会感觉到凉爽;接着,早晨的雾气产生在大地上为白露,並且寒蝉也因秋天感阴而开始鸣叫。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实际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很闷热,“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还刚开始。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並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秋后还有一伏,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有秋老虎之称。酷暑並沒有过完,暑气一时难尽消,真正略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进入秋季后,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並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尔雅》:“秋为收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说文解字》对“秋”解释:“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穫的季节。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这季节是最后的一波高温,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所以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大节。

 

《阴符经》开章语“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立秋要看天,观天道,看天象。立秋日的天气,就像龟壳上的纹路,细心察看,也会看到日后农作物的出路。古人认为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可以坐等丰收。立秋日如果行雷的话,那么冬天的农作物则会失收,而且情况将会十分严重。如果立秋是在农历的七月,则农作物收成良好。在农历六月已经立秋呢,则收成便不好了。立秋前刮北风,立秋后便会下雨。立秋后刮北风,则可能一整个冬季都沒有雨,而且可能遇上旱情。所以,立秋日,都是农民最为紧张与注重的日子。

 

“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歷来一半收”。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穫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南怀瑾老师认为这“忽冷还热时候,最难将息” , “将息”就是保养。夏天受暑热,秋天病疟。秋天受湿,湿气向上走,咳嗽不停止,肺是藏魄的地方,因为肺气受害了,手脚沒有力气,筋骨都松懈了。立秋之后,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想睡觉,因为阴气生了。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穫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在以前的农耕社会,立秋似乎比中秋更为重要,有些皇帝,更在立秋时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穫。   

 

立秋,随了要看天象天气,还要观天之道,那就是要读懂“否”卦!阴历七月是申月,立秋是节,处暑是气,卦是三阳三阴的“天地否”。 否卦恰恰说的是阴阳阻隔,万物不生,天地背离之意。正月“地天泰”是好运气,七月“天地否”是厄运,就是立秋之后处处有阴气。否卦象征了一个小人当道闭塞混乱的局势。否卦卦辞云:“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秋季有秋杀之气。也就是申金七月阴气已经变得很旺盛。过去有秋决的习惯,即秋天处决人犯。春天不杀生,一般战争都在秋季进行。

 

甲辰年的“立秋”正是多事之秋。不测风云之变幻,刻刻皆是!生死起落之兴衰,处处发生!得失枯荣之交替,焉知非福!这,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眼看着局势之无常,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歷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们必须以“凉风至”的态度冷静应对。增强忧患意识,看认清楚小人的真面目,坚持底缐思维,休生养息,才能迎来秋天的天高云淡,否极而泰来。

 

春觉,夏行,秋静,冬养。

 

秋,一定要有种“閑”的味道,静下来,才能说“立”。在这个动盪的世界,选一个高地,单单看着秋云的舒卷,便已秋色连波。

 

还是那句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荆勛章
土生土长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务局局长、歷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音乐艺术、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国际事务和关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见解。

 

上载日期:20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