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应朋友邀请,帮忙成立香港教育研究院旗下教师网,旨在与教育界同工互动交流,同心同行。期间得到一套很有教育意义的日本动画电影特別埸的少量门票,欣然与参与教师网的学校分享。电影上映当日,在电影院接待处派发入场票期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令我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思考人生的生活态度。
前来看电影的朋友当中,有退休校长、学生、学生家长等等。最为特別的是有几位轻度弱智学校的毕业生。因为我从未接触过「轻度弱智人士」,不知道他们跟一般「正常人」有什么分別,只好提早站在接待处等他们。当时心里有点担心,怕他们找不到我。
出乎意料之外,轻度弱智毕业生十分乖巧,根据校长的指示,电影开场前十五分钟,到接待处找那位穿红色外套的女士取票。他们态度友善,说话速度比营营役役的「正常人」稍爲缓慢。
其中一位女毕业生主动跟我聊天,闲话家常。她问我是否老师?我说曾经教过书。她继续问我是否教「正常」学校,教什么科目。此刻我心裏一沉,提醒自己说话要小心点,以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我说教过初中数学,但学生成绩不太好。女生听了低头不语,我感觉她心里在想,她宁愿在「正常」学校当个差学生,也不想在「不正常」学校当个好学生。
看完电影回家,我一直在回想跟那位轻度弱智女生短短数分钟的谈话。她的面容和名字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觉得她是一位善良、有责任感、纯真的少女。她口中「正常」这两个字,围绕在我脑海中,令我彻夜难眠。
什么是「正常」?一般人的认知就是社会上大部份人的标准。如果用智商(IQ)来评定,正常人应该是100。过去十多年流行的人工智能(AI),应该就是那些比正常人聪明的人研发出来的。那么,那些搞高科技的人是否就是「不正常」呢?
我们今时今日的生活,已经不自觉地与AI 共存。换句话说,「正常人」是被「不正常人」引领着,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日出日落,茫茫人海,在我们正常人身边的,是纯真的真实面孔,还是虚与伪的幻象?
如何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存活,也许是一种艺术!
王禧玲
香港出生及成长,留学英国、加拿大,热爱文学、电影、戏曲、写作,曾合编《我爱80年代》、监制出版《色味人生》等书,並编写出版一系列亲子书藉,包括《世界至能人》,鼓励家长向小孩讲好故事,培养阅读习惯。现为「一喜文化社」社长,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活动。
上载日期:2024.8.12
*照片由供稿者提供。
原文刊登在教师网(2024.3.26
https://hkeri.org/article/66029a86400525bf6d42a05b/活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