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香火鼎盛黄大仙祠今昔

香火鼎盛黄大仙祠今昔

赤松子黄大仙是香港人最熟悉的神祇之一,更因为黄大仙不单是一位东晋时已有记载的神仙,而且在香港是一座逾百年歷史的祠院,而「黄大仙」三个字更令人羡慕的是因为它是香港18区之一的区名,很值得大家了解黄大仙的百年沧海桑田的发展!

 

黄大仙祠香火鼎盛

香港的黄大仙祠早初源自岭南地区先后开设的普济坛、普庆坛等道坛,一百多年前,有人曾在广州、番禺、西樵山等不同地方设私人坛或公开坛,主要让善信求药方治病和祈福消灾。

 

到20世纪初,神祇由人携同南下到香港岛的上环苏杭街及湾仔日月陞街等地发展。在1921年由香港岛的湾仔乘渡轮迁移至九龙,狮子山下的竹园区,並在同年成立了啬色园,在4月开始兴建黄大仙祠的主殿和供奉孔子的麟阁。

 

啬色园是主张「崇道尊孔」和三教合一的建黄大仙祠的初衷或宗旨是「普济劝善」,並由政府註册的慈善团体啬色园负责管理,除宗教信仰外,机构还赠医施药建诊所,兴学育才主办各类学校、扶老助弱不遗余力是香港主要的慈善团体之一。建祠以来的103年,香火鼎盛,深受四方的善信支持。

 

机构还赠医施药建诊所,兴学育才主办各类学校、扶老助弱不遗余力是香港主要的慈善团体之一。

机构还赠医施药建诊所,兴学育才主办各类学校、扶老助弱不遗余力是香港主要的慈善团体之一。
 

其实,这座黄大仙祠位于九龙的市区,难得的是面积非常庞大,现有18000平方米,因为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百多年来不断修葺和扩健,现在的建筑群已由多个部分所组成。另外,祠的大殿和麟阁等主要原建筑已被列入香港一级歷史建筑。 2008年啬色园更斥巨资1亿8千万重修主它的主殿,又在地库建太岁元神殿,而且建设金碧辉煌,歷时3年才完成。 除农历正月期间免费入场后,其他日子要收100大元的入场费用。

 

由祠变成人口有几十万的区 在港无先例

黄大仙是东九龙的一块宝地,政府在1961年兴建了大型的廉租屋邨,以龙翔道为界,分成上邨和下邨, 居民陆陆续续入伙,人口非常稠密!

 

1969年,香港的人口已逐步增加,政府把香港岛分成4区,九龙则分为6区,並以黄大仙命名这区。1970年代,香港政府决定兴建地下地铁,观塘缐有以「黄大仙」命名的地铁站,即乐富站和钻石山站之间的车站。

 

黄大仙由一座祠慢慢变成一个人口有几十万的区,在香港並沒有先例,相信也无后者。最有趣的是学校的名称,例如区内有一所黄大仙天主教小学,相信最初大众都有些不习惯。

 

民间信仰的月老、财神、药王等铜像。

民间信仰的月老、财神、药王等铜像。
 

2012年,黄大仙祠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的资格。在啬色园监理会的努力下,在过去的12年有大规模的发展,包括儒、释、道三教的建设和活动,包括孔教的开笔礼,道教的太岁元神殿,民间信仰的月老、财神、药王等铜像。最近为庆祝国庆75周年,啬色园更积极筹辨各类大型活动,如彩灯会节、硏讨会、讲座、展览、民间技艺,可说是多姿多采,目不暇给。活动为期三周,传承及创新兼备。不过,较为可惜的是原定在9月中举行的无人机庆中秋的活动因天气不稳定而临时取消!

 

了解黄大仙信仰的源流

虽然黄大仙信仰早在东晋已在浙江金华一带开始萌芽,在明清两代在岭南的广州、番禺、西樵山等地发展,但中段时间有70多年逐渐式微;幸好最终在香港发扬光大,大受香港市民欢迎,同时因为「有求必应」,近年吸引了大量内地游客拜访,或专程来港求神保佑。

 

游子安博士的近作《香港黄大仙信仰》。

游子安博士的近作《香港黄大仙信仰》。
 

其实,黄大仙信仰已经像福建的妈祖和山西的关帝一样,不单深入民间,而且已传遍世界各地,例如英国和新加坡也有供奉黄大仙的祠观。

 

要了解黄大仙信仰的源流,我建议大家参考游子安博士的近作《香港黄大仙信仰》,游教授是我在香港理工大学修读中国文化硕士课程的导师之一。当年他带了我们一班同学到金兰观、省躬草堂等道教胜地多,见识了扶乩之过程、施宝笔之法及修真养生之术,又访问修真派黄镇国道长和学习他介绍所平气功等,真是获益良多。游教授正在撰写一本有关吕祖的专书,期待他的大作面世。

 

 

作者: 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上载日期:2024.10.4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鬧市中的洞天福地──黃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