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彩虹邨的重建方案备受社会关注,政府提出分三个阶段重建,前后足足20年之久。普遍市民反应觉得慢得离谱,以今时今日的建筑技术、生活节奏、经济发展,不要说是20年,10年已觉得太长。所谓十年人事几番新,我相信政府会从善如流,修订有关政策。及早完成重建,不但利民便民,亦可惠及整个东九龙的各项发展,如交通、经济、体育及民生等。
廉租屋的楼王
旧区重建是在所难免的。彩虹邨早在1962年落成,已逾60年的歷史,可说已住了三代人。屋邨的设计不免已经过时,加上日旧失修,电梯坏、天花剥落、水渠塞等事,已是居民的日常。
彩虹邨可说是当年廉租屋的「楼王」,它不单地区交通方便,而且设计时尚,曾获得多项建筑大奬,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逊、英国的玛嘉烈公主都曾获安排参观,是香港当年最新的公共房屋示范单位,可谓风头一时无两。当年负责房屋发展的政府官员是廖本怀先生,他亦因而声名大噪,官运亨通!
其实,香港有不少为人所熟悉的大型老牌廉租屋邨,例如深水埗的苏屋邨、何文田的爱民邨、观塘的蓝田邨、荃湾的福来邨、沙田的沥源邨等都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当年家家户户,左邻右舍都很熟络,人情味浓,非现在一家一户都闭门自居,鲜有交往,令人唏嘘!
屋邨歷史 始于上世纪
大部分廉租屋邨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建,而香港的公共房屋发展始于1953年圣诞节夜的石硖尾寮屋区大火,一夜大火烧毁了5万多人的家园,灾民流离失所,风餐露宿,十分凄惨,于是政府便临时临急地建屋安置灾民,即7层高的徙置屋(Resettlement Housing Estates)。当年,全港寮屋处处,再发生大火的机会颇大,于是政府成立了徙置事务处,除了石硖尾外,还在九龙及新界各处,如黄大仙、观塘、葵涌等地建徙置区,香港的公共房屋进入了徙置区时代。
但徙置区的居住环境很差,居民要共用厕所和浴室,不但不便,而且衞生环境恶劣,欠缺私隐,女士们更要终日提心吊胆。故此,政府在1960年代开始建有独立厨厕的单位,成为日后最主要的公共房屋设计。1973年,政府把徙置事务处和当年的屋建会合并为房屋署,香港的徙置房屋告一段落!
一则百用,好使好用
多年来,公屋的设计大都千篇一律,继最传统的一字型后,有正方型、井字型、H型和Y字型楼宇。不同时期的设计相同,原因是为了减省建筑成本和难度,「一则百用,好使好用」,但另一边是不用心、沒创意、沒品味、马虎了事。许多时候,外国人来港都称这些小单位为pigeonhole,即白鸽笼,这个比喻十分贴切!一个120平方尺的单位要住四至五人,确令人啧啧称奇!
不过,除了房屋署外,还有房屋协会起的屋邨,风格和设计略有不同,租金也略高一点。而房署亦有一些例外:在众多公共屋邨当中,我觉得最不像公屋而最似豪宅的,就只有励德邨了。它位于港岛的大坑半山,而且其中两座是圆筒形的建筑大楼,外型十分抢眼,看起来有点气派。这个屋邨于1975年落成,是当年租金最贵的屋邨,因为位于大坑,不少单位可看到维港景緻呢!
励德邨是以它的设计师命名的,以此感谢他对香港公共房屋的贡献,这位外籍人士是Michael Wright(1912-2018),他的中文名是邬励德。邬氏在1963年升任为工务司,负责设计和兴建公屋,他大力提倡公屋单位内应有独立厨房及厕所,这才乎合人类应有的尊严。后来所有的公屋都加入独立厨厕的要求,这便是日后的「邬励德原则」了。
香港的公共屋邨孕育了数以百万计的香港人,当中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士,包括你我都熟悉的许冠文、许冠杰(苏屋邨)、刘德华(蓝田邨)、谭咏麟(模范邨)、黄金宝(沥源邨)及李慧诗(牛头角下邨)等。昔日的徙置区、廉租屋将渐渐地逐一迁拆,重建或重新发展。沧海桑田 ,留下的只是艰苦而美好的回忆!
作者: 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上载日期:2024.11.21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經典公屋話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