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导性的财政报告
香港政府除了有政府应付日常营运开支的财政储备之外, 亦有为了支持联系匯率的外匯基金。 根据政府公开文件指出, 现时财政储备只有五千多亿元, 而外匯基金则有四万多亿元。其实除此之外, 政府有42个不同基金, 其总数高达17000多亿港, 而这些基金都是有不同的指定用途。例如公务员基金就是为了将来支付公务员退休之后的庞大长俸作出准备, 土地发展基金就是作为土地发展需要之用. 即时说政府在最高峰时期, 财政储备有一万二千多亿, 外匯基金四万多亿, 42个不同的政府基金总共有一万七千多亿.
陈茂波曾经讲过, 政府不应该轻易运用42个基金去去粉饰政府的盈余或赤字, 即是不应该透过从基金回拨而令到外间以为政府有盈余或者赤字减少.
但是陈茂波做财政司之后, 8年内已经从不同的基金回拨了7600多亿入政府帐作为政府收入去粉饰数字. 即是说除了将发债当作收入之外, 亦多次从不同基金回拨作为政府日常账之内当作为收入。单是去年就从土地基金回拨一千亿入政府帐号, 令到赤字看似只有840多亿. 亦即是说陈茂波自就任以来由初期的所谓盈余至到今日的赤字, 都是透过从不同基金回拨7600多亿之后的结果。当然支持他的人会说, 反正这些基金现时都沒有特別大作用, 不如用来支付政府开支。这说法就完全违反政府成立不同基金的原意, 亦给予陈茂波钻空子, 利用基金回拨粉饰数字的藉口。
其实政府十八多万公务员中有超过一半是未来都要支付长俸, 但是公务员基金现时只有500亿元, 是远远不够将来支出。 曾俊华做财政司司长的时候从沒有动用基金的钱, 但他这个做法曾被陈茂波做立法议员的时候严重批评, 说他是守财奴, 不还富于民, 派钱民间。陈茂波当时这个说法, 得到民间不少支持声音, 亦都和民主派的说法互相呼应。就算运用基金将不常用基金活化的出发点是对, 他应该先对外公佈真实赤字, 然后再说出经过回拨基金及发债后的现金收支赤字或盈余, 並非以总账方式表达, 令市民不清楚真实情况的严重性, 不要利用这是沿用做法作为籍口去掩饰真相。
简单讲, 今时今日陈茂波预算未来数年后会有盈余, 我相信他是每年都会从不同的政基金回拨入政府财政帐号, 而令到政府最后放在不同基金的款项逐步大幅减少。我估计有机会大约减少到 5000亿以下。陈茂波在2018年亦曾经打外匯基金主意, 建议将外匯基金投放在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上, 这个设想其实完全违反外匯基金的原则。 因为外匯基金是必须要保持强大流动性, 才可以在有需要时迅速运用去捍卫联系匯率。如果投资在一些流动性低的基建上, 当香港货币受到冲击的时候, 就无法迅速调回资金去捍卫联系匯率。但是这提议却得到金融管理局局长馀伟文的认同, 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豪赌式的大型基建计划
对外融资去作出长期投资是非常合理, 但是大前提是这个项目会带来未来收益的肯定性非常高。 例如合和集团当年融资百多亿去兴建广深公路, 是一个非常踏实的项目。 因为当时世界大局相对稳定, 而中国亦都踏上对外开放及高速发展之路, 而公路是一个国家发展必须的基建, 所以收益的可行性相当高。
另外一个必须考虑就是要作出后备方案, 即是说如果这个项目失败, 我们本身有否能力从经常性收益去应付这个项目失败的债务责任。
如果上述两个条件都不符合的话, 我作为银行一定不会批出这个贷款. 再加上这个机构的日常营运收益情况不理想, 外围环境亦都相当不稳定随时有突发性风险出现, 我会劝他不要贸然作出重大投资。
政府现时财政紧拙, 未来十年就算有盈余可能都不足以还债务利息。 再加上现时世界局面瞬息万变, 政府预算的未来盈余, 亦都是未知之数。就以陈茂波这8年来的表现, 他的预测从未有一次准确, 我对他的所谓预测有相当大的保留.
他说未来五年发债7000 亿, 其中56%用作还旧债, 44%(约3000亿) 去支持西北大都会发展, 並说可以透过卖地及项目发展收入去还债。 这个说法和他在立法会财政预算案答覆议员提问的时候, 曾经讲过香港不可以再依靠卖地收益作为主要财政来源, 完全互相矛盾。 况且今天20大地产商, 除了长江及信和之外, 其他都有大小不同的资金问题。首先我们认为长江不会盲目支持政府, 信和则只有400亿现金 就算想支持都是有限, 其他地产商则自顾不暇, 根本无力力支持政府。除非中央指令中资机构包底, 陈茂波何来底气认为可以靠卖地还债。
在政府日常收益不稳定, 世界战局信息万变, 地产商大部分财政有问题, 陈茂波在这时候作出这个决定, 完全有违审慎理财的概念,属于非常冒险, 将香港财困情况进一步加深 再加上他不断将政府基金钱回拨去粉饰财政赤字, 淘空了政府的后备小金库, 这做法完全不合逻辑及违反基本法。
如果按照他的做法, 未来特区政府要负上一万多亿元的债项, 並且要不断发新债去支付到期债项, 除非情况大逆转, 否则债务雪球会越滚越大非常危险。这一种是我们银行界非常不愿见到的情况, 客户不断用新债去冚旧债, 无异于饮鸩止渴, 是一个破产的先兆。另外, 政府的小金库由原先一万七千多亿,现时已经抽出了近八千亿, 我相信按照陈茂波的做法, 届时所有基金总和应该剩余不到三千亿, 不单止不足以支付原来基金的指定用途, 就算连公务员长俸都支付有困难, 更遑论需要还一万多亿的债项本金, 届时加上利息, 应该会更多; 发债11000亿, 利息每年4.5%都要495亿。就算未计要还本金, 政府是否每年都有足够盈余还利息吗?
陈茂波又说只要发债总额不超过GDP 的12-16%, 就算是财政健全. 但他沒有说出这情况是的先决条件是政府每年都有能力去支付到期债项本金或利息 而並非靠去发新债冚旧债, 所以这是一个误导性的说法. 况且香港本身沒有任何资源亦沒有实质制造业, 主要靠地产和金融去支撑, 和其他先进经济体去比较是一个基本性错误.
简单举个例: 如果我贷款给一个客户是按楼价一千万的16%即是160万, 以每年利息5%计算, 不计还本金, 客户每年应该要还80000元利息, 即是每月利息大约7000元. 看似非常健康, 但原来这客户本身每月的收入根本不足够应付他日常正在开支,根本连利息非还不起, 在这情形之下除非银行谂住收楼, 否则是不会借160万给他.
综合上述分析, 政府现时的理财策略只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财金官员能力非常低, 只懂得做数去粉饰太平。另外一个可能是他们能力非常高, 別有用心, 否则不可能作出这个完全不合逻辑的理财策略。
但是我都很佩服他们非常懂得钻空子, 表面上迎合中央政策, 清楚知道中央官员未必完全理解香港情况及善用中央对他们的信任, 而去作出非常漂亮包装的招子, 实质不断削弱香港的财政能力。
冼国林
咏春大师叶问徒孙,中国武术家、金融家、电影出品人、时事评论员。
上载日期:2025.3.14
*作者文章观点,不代表有得拣活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