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中國成為工業霸主的內幕:不是必然,而是偶然

中國成為工業霸主的內幕:不是必然,而是偶然

 

原創 戎評 2025年5月4日 

https://mp.weixin.qq.com/s/ZY436T3yeViQTZRO6PLC0w

 

問大家一個問題啊,你們有想過中國的工業為啥這麼抗造嗎?美國從奧巴馬時代就開始搞封鎖圍堵,打到特朗普第二屆任期越打越強,不管是國際供應鏈還是美國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還加深了。你看這次關稅大戰,美國老百姓想的不是說怎麼恢復自己的工業,自產自銷,而是下各種跨境電商APP,從中國的工廠源頭下單,用省去中間商賺差價的環節對沖關稅成本。

 

有人肯定會說中國的體量大啊,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那我再問你,這份獨一無二的工業體系,又是怎麼來的呢?是完善的基建?龐大的勞動力人口?政府的政策規劃和支持?規模優勢和人才優勢?這些都是必備條件,但不是中國製造在國際上不可替代的充分條件。

 

那什麼是中國製造獨一無二,任何國家都無法替代的充分條件呢?聽我說,接下來的這個觀點你在別人那是聽不到的,只有在我這才能聽得到。

 

因為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能提供蘇標和美標兩個工業標準全部成品及零部件的國家。

用經常看小說的話來說就是佛道雙修,蘇聯標準的工業體系我們有,美國標準的工業體系我們也有,這才是中國成為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國家的原因,也是中國製造最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工業標準,主要是給各個產品的生產規格都搞一個固定的模式,從而能讓不同企業做出來的東西互相配套,比如螺絲尺寸統一了,不管哪家造的都能擰上,生產協作更方便,成本也能降下來。說白了就是通過統一規範,讓產品可靠、生產高效、買賣好做。

二戰結束後,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工業國家,美蘇展開了全方位的對抗,這種對抗不單單是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還包括工業技術標準上的割裂。社會主義國家的工業體系用的是蘇聯標準,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體系用的是美國標準,兩種標準互相對立,即便是同一種產品,也因為生產標準的不同,連零部件都不相容。

 

比如航空發動機裡面的高壓燃油管,蘇標按GOSI標準設計介面,採用公制螺母,法蘭端面直徑50毫米,材料用的是19272型鋁合金,要求工作壓力每平方釐米150公斤;美標按ASME標準生產,介面是英制NPT螺紋,法蘭端面直徑50.01毫米,材料用B211鋁合金,要求工作壓力每平方釐米153公斤。

 

你別看兩者在參數上很接近,但由於螺紋牙型、螺距、法蘭定位孔分佈完全不同,蘇聯油管插不進美國發動機的介面,美國扳手對不上蘇聯的螺母,材料強度測試方法也不互認,搞得整套燃油系統無法混用。

 

知道印度為啥經常掉飛機嗎?其中有個原因,就是他給蘇制飛機喝美標燃油,結果油料在發動機燃燒室燃燒不充分,動力不足就掉下來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美標的車鉤可承受 300 噸牽引力,而蘇標的鏈式車鉤僅能承受 150 噸,車輛無法混編;美標井控設備工作壓力以 psi 為單位,蘇標用 kg/cm²,換算後實際壓力等級存在偏差,混用必然出現安全隱患;美標變壓器採用強迫油迴圈冷卻,蘇標使用自然風冷,設備尺寸和安裝方式截然相反。

 

就這麼說吧,蘇聯標準和美國標準生產出來的工業品,小到螺絲釘,大到軌道交通、航空航太的材料、零部件、生產工藝完全是兩種邏輯下的產物,所以從頭到尾無法通用。

中國工業體系的骨架是用蘇標搭的,五十年代的156工程,蘇聯手把手把一整套工業體系都賣給我們了,然後我們在短短十年時間,就從一個連螺絲釘都造不出來的落後農業國,成長為飛機坦克機床樣樣都能自主生產的強大工業國。這一點,蘇聯的功績是無法否認的,即便是我們勒緊褲腰帶找他們買的,即便我們為此也付出過很大的代價,但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出口一整套工業體系的曠世工程,歷史上只有這一次,以後也不會再有了。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國務院斥資43億美元,購買了一整套歐美的技術設備,然後我們的工業體系又因此接入了美標生產流程。而在經過改革開放和入世的產能大爆發後,中國工業體系逐漸形成了以美標為主,蘇標為輔的一主一副的局面。

 

那中國又是如何用美標蘇標雙修,把自己打造成人類有史以來最恐怖的工業怪獸呢?誒,這就要說到蘇聯解體了。

 

1991年,蘇聯原地升天,分成19個國家。這本來嘛,早年間蘇聯的領導人為了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就把工業體系雨露均沾地分佈在不同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作為長子分到了大部分重工業,比如航空航太,機械製造,化工,核能;烏克蘭分到了造船業和鋼鐵冶煉,白俄羅斯分到了微電子產業和重型裝備,波羅的海三國搞食品加工,亞塞拜然搞石油化工,格魯吉亞搞精密製造。

 

鬧分家就是因為窮,哪曾想分家之後更窮了,咋辦呢?休克療法,一個字:賣!於是包括俄羅斯在內很多前蘇聯國家,開啟了賣賣賣的模式,什麼工廠啊,設備啊,產線啥的能賣資產都被賣光了。

 

特別是俄羅斯,原本繼承了蘇聯龐大的重工業體系,結果因為變賣家產,愣是把自己從一個強大的工業國賣成了去工業化的能源輸出國。

 

然後作為蘇聯曾經好哥們的中國,直接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個保有完善蘇標工業體系的國家。

 

冷戰結束後,雖然美國工業標準成為了主流,但蘇聯好歹曾經統治了大半個地球,其工業影響力在全球無孔不入,至今還有三四十多個國家的工業設備和生產體系仍以蘇標為主。而且許多由大型工業設備搞的基建壽命很長,用個百八十年不成問題,總不能說他蘇聯沒了我就讓我這套東西報廢吧。

 

但問題是,蘇聯確實沒了,很多關鍵的設備和零部件供應都斷代了,你要更換他們,就必須找中國買。

 

比如火電站裡用的蘇標重型發電設備,這上面的軸類零件要是壞了,其他機床生產出來的都不能用,只能靠蘇標專用的數控重型臥式車床來加工,而能造這種機床的,目前全世界就只有北京第一機床廠,別的公司都造不出來,連俄羅斯也不行。

 

再比如軌道交通設備,蘇聯的鐵路軌距為 1520 毫米,其生產的鐵路車輛及相關零部件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原蘇聯陣營國家大量使用,蘇聯解體後,只有北車、湘潭電機廠、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等少數中國公司,保有相對完善的蘇標零部件生產能力,如轉向架、車鉤、制動系統等,因此俄羅斯、哈薩克等國不得不從我們這進口大量符合蘇聯標準的鐵路車輛零部件,以確保鐵路運輸的正常運行。

 

還有按照蘇標搞的礦山項目,只能用蘇標的重型設備挖掘,中信重工靠著專門搞蘇式大型礦用挖掘機和的回轉式細碎機,成了全球市場最穩固的機械設備供應商,因為客戶想要的東西除了他,沒人搞得出來。

 

中國工業通過美蘇雙修的模式,成功把產品賣到了全世界220個國家和地區,所以任何想把我們取而代之的國家,不得不面臨這麼一個問題:如何建立完整的蘇標工業體系,然後把美標覆蓋不到的死角都覆蓋了。

 

畢竟擁有完善工業門類的定義,是能夠生產世界上流通的所有產品,美標工業品在其中,蘇標工業品也在其中,不能說他的市場小,就要被開除工業籍貫了。

 

而建立完整的蘇標工業體系,是一個完全無解的問題。

 

因為蘇標工業體系的基礎是像鋼鐵廠機床廠這樣的重資產,而重資產的投入需要天量的資金,不管是先發工業國和後發工業國,都不可能會為了三四十個國家的市場,去專門搞一套無法相容且投資成本極大的工業體系。這不是重複建設的問題,而是妥妥的資源浪費。

 

中國能搞,那是不可複製的歷史因素,畢竟我們當時跳船了,美國要援華抗蘇,我們總得把基礎工業搞好吧,不然美標產品到我們這就成磚頭了。如果換作今天我們這麼搞,那也是必然失敗的。

 

美蘇雙休成就了中國製造今天的超然地位,也鍛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恐怖如斯的工業怪獸。

 

這是歷史的偶然,而不是必然,朝鮮戰爭,中蘇破裂,聯美抗蘇,蘇聯解體,俄羅斯破產,這些誘因少一個都不行,所以沒有誰能替代我們。

 

管理署

一言以蔽之,管理就是化繁為簡,系統經營,講究效率,績效次之。管理署收集各種社會訊息供參考,一起改善管理效率和效績。

 

上載日期:2025.5.11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有得揀活動平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