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而耳順」不易解,我曾看過不少古今的注疏,或問過幾位前輩,都得不到理想的答案。我覺得,人到60歲,性格上應愈來愈頑固和執着。
孔子待人以誠,性格可總結為「溫、良、恭、儉、讓」,當中謙讓是最難做得到。(Shutterstock)
FacebookWhatsAppWeChatEmailLinkedInLineTwitterPrintFriendly
60是個有趣而特別的數字,60秒為一分鐘,60分鐘為一小時。時間是抽象的概念,人們懂得用時、分、秒的單位來計時是很了不得的,古代的中國人又懂得用日、月、年來記日子,使人、鄉村和國家都有了具體的時間和日子的觀念。之後,更有年代、世紀、光年時間的單位出現。
中國以農立國,四季的變更、日照的長短,都影響農作物的多與少。中國的農曆很先進,按太陽與地球運行的角度,劃分為24個節氣,每季有6個節氣,如立春、小滿、白露和大寒等。
中國人用日照的長短去計時和日子,方法是用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紀年則由「甲子」這個干支直到「癸亥」,謂之一個甲子,即60年為一個循環。
孔子的生命境界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希望長壽,不想早夭。但因為勞動、疾病和戰亂,中國古代男性的平均年齡介乎在40至50歲之間,能享花甲之年,已被稱為老翁。俗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過70歲的十中無一,謂之稀罕;當然也有些例外,達到80、90歲甚至成為百歲人瑞!清朝皇帝會為老人籌辦千歲宴,以表敬老。
孔子享得長壽,活到71歲才離世。他在晚年總結了自己的一生,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這幾個不同的人生境界,已是2500多年以來,中國人代代相傳、耳熟能詳的概念。
從15至50歲的35年間,人的境界不斷提升,由學而立,由立而不惑,由不惑到知天命,實在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但「六十而耳順」則不易解,我曾看過不少古今的注疏,或問過幾位前輩,都得不到理想的答案。
我覺得,人到60歲,性格上應愈來愈頑固和執着,因為社會經驗已很豐富,地位也建立了,而且火氣仍猛,很難接受不合理的批評、或任何閒言閒語、或他人的蜚短流長,都不能逆來順受。
孔孟哲學中的謙讓智慧
經大半年的思考,我有了多一點兒的理解。孔子待人以誠,性格可總結為「溫、良、恭、儉、讓」,當中謙讓是最難做得到。 先談「讓」:甲骨文時「讓」是指責備別人;到春秋,意思變成克制自己,變成是一種禮,即是舉手做與心作平衡狀的動作,以表示恭敬和歡迎。例如射禮中「揖讓而升,下而飲」。所以「讓」字和「禮讓」有密切的關係!
讓是一種高尚的美德,甚至可以讓出權位。上古的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謂之「禪讓」。後來,還有吳泰伯和叔齊讓其位給他們的弟弟,因為知道三弟是德才兼備的人。原本泰伯是要嫡長子要繼承王位,但他知道自己不如三弟,便不受王位,離開國家成就弟弟。他的讓,成了歷史佳話、流芳百世的美事。《論語》20章中,便有一章就名為〈泰伯〉。
至於「謙」和「讓」是孿生兄弟。中國人向以「謙謙」來形容君子。「謙」是《周易》其中的一卦。而64卦裏,唯有謙卦的六爻皆吉,比起泰卦和既濟卦還要好!其實,早在《尚書·大禹謨》已告誡世人「滿招損,謙受益」。
孟子以孔子為師,把仁擴充為「四善端」,即仁、義、禮、智。孟子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朱熹《論語集注》則曰:「讓也者,禮之實也。」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能互相辭讓,就可實踐「禮」了。例如東漢末著名文人的真實故事「孔融讓梨」,教導孩子要懂得禮讓,悌在其中。凡事要替人着想,有矛盾時,以和為貴。
謙讓智慧 亦在老子之道
不單孔子、孟子、朱熹重視謙和讓;老子也是以讓為核心思想。《老子》第8章有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的哲學可總結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著名當代大德星雲法師也提出「老二哲學」──凡事不爭,也不認第一,低調做實事,結果他以90多歲高齡辭世。
再舉一例:清 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接到老家的來信,說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產生爭執,要張英設法擺平吳家。後來老家的人收到張英的回信,信中寫有一首短詩:「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看到信,明白張英的意思,便把在原址的牆退後三尺。鄰居吳氏見到,也主動把圍牆後退三尺。「六尺巷」就因而成為當地的美談!
「六十而耳順」是因為懂得禮讓、謙讓、處下、不爭、以和為貴,才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心平氣和。60歲才可以接納不能接納的人,忍受不可能忍受的話,確是一種道德境界。
了解「耳順」後,令我更加佩服孔子的智慧,60歲可與任何人和睦相處,到70歲更可以與天並行,天人合德,得到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自由。
陳家偉
陳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先後出版各類書籍共12種,也在不同媒體發表文章及主持文教節目。
上載日期:2025.6.26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