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玩蟲一秋,玩罐一世──秋蟲文化與宣德帝鬥蟋蟀的故事

玩蟲一秋,玩罐一世──秋蟲文化與宣德帝鬥蟋蟀的故事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當皇帝雖則只有短短10年,但國內承平,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獲公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守成皇帝! 明宣宗喜歡琴棋書畫,但他有一個喜好,正史不好記錄,就是喜歡上鬥蟋蟀。這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為什麼年青有為的英主會喜歡上這種小家子玩意?今天筆者為大家娓娓道來中國的秋蟲(特別是蟋蟀)文化。

 

 

排解寂寞的蟋蟀

中國幾千年以來都是農耕社會,人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工作之外沒有什麼休閒活動,蟋蟀的聲音在寧靜的夜晚可以排解寂寞。

 

蟋蟀,又名蛐蛐、秋蟲,是我國三大寵物昆蟲之一。牠們的生命非常短暫,一般生長在夏秋之間,生命周期大約有100天,秋天過後就在世界消失。

 

牠們是草食昆蟲,最喜歡吃田間的紅蘿蔔和青菜。成年雄性會因求偶而散發出美妙聲音。歷史記載,蟋蟀早在先秦時期已出現,《詩經》有提及,但那時並沒有畜養和鬥蟋蟀的文化。

 

這種文化源於宮廷,最早記錄在唐玄宗時期,妃嬪用金籠把蟋蟀關起來,夜闌人靜時,聽住其叫聲排遣寂寞,甚至鬥起蟋蟀來;皇帝也會進行這種活動。上行下效,轉變為一種民間喜好,怎樣挑選、飼養蟋蟀將成一門學問,後來衍生出提供比賽場地的個體戶。

 

宋代鬥蟋蟀(促織)文化日益成熟,甚至加入賭博成份。宋代奸臣賈似道,缺乏治理國家的能力,但玩蟋蟀玩到出神入化,曾發表專著──《促織經》,提到捉蟋蟀的最佳時機和方法,以及如何增加蟋蟀的戰鬥力,巨細無遺。

 
 

宣德蟋蟀罐的由來

明宣宗雖然貴為一朝天子,生活繁忙,但主要興趣還是養蟋蟀,曾命令蘇州地方官員替他搜羅優質蟋蟀送京,搞到蟋蟀價錢比馬匹還貴,十分擾民。

 

另外,他又曾敕令景德鎮趕製青花蟋蟀罐,該道命令裏面用了3個「敕」字,官員當然不敢怠慢。窯工竭盡所能,大名鼎鼎的「宣德蟋蟀罐」就這樣完成,成為後世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

 

現存於世上的宣德蟋蟀罐十分稀少,皆因太皇太后覺得此事不成體統,下令將宮內和景德鎮御窯廠所有的蟋蟀罐打爛,埋藏地底。30年前曾在御窯廠遺址發掘出21件。雖然正史沒有記載這一段故事,但有實物為證,我們才知道皇帝喜歡玩蟋蟀。這些「雕蟲小技」,哪一個史官會記錄下來呢?

 

 

作者:李大齊
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歷任國際保險公司大中華區責任險主管。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喜愛收藏,熱心推動年輕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音樂和藝術。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玩蟲一秋,玩罐一世──秋蟲文化與宣德帝鬥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