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挑戰

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挑戰

我國有着悠長的歷史,所謂「五千年文化,三千年道統」,藝術文化源遠流長,蜚聲國際。自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足,參與收藏古董文物藝術的人愈來愈多,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接近8000萬收藏愛好者。香港雖是彈丸之地,粗略估計也有40至50萬人,不可謂不多。

 

一名普通的愛好者,經過十年八載努力,肯定積累愈來愈多的收藏物品,但是缺少買賣方法,令收藏者甚為困擾,如資金流轉困難。

 

隨着新科技發展,譬如區塊鏈技術,許多新型金融產品面世。藝術和金融也變得好像一對孿生兄弟,漸漸為人所熟悉,為什麼?

究竟什麼叫「藝術金融」呢?

藝術銀行又是什麼?

其主要精粹是什麼?

一般人能夠參與嗎?

需要什麼條件?

 

筆者相信好多朋友並不是太明白,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簡單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

 

 

藝術金融如何幫助收藏愛好者?

望文生義,藝術金融就是藝術品和金融產品相結合,其表現形式簡單來講有下列幾方面:

  1. 藝術品銀行
  2.  藝術品信託
  3. 各種藝術基金
  4. 藝術品質押和按揭
  5.  藝術品租賃和展示

藝術金融的運作細節,包括徵集、鑒定、估價、保險、倉庫、保安、細分化金融產品和交易所等等,當然還有監管相關的法律和執行細則,由於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敘述。對於一般收藏愛好者來說,筆者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加強了藝術品和資金流轉,成為一種新財富儲備形式。

 
 

藝術金融結合 薰陶社會文化

國家也明白到藝術品的價值所在,所以近年來推出好多政策,支持文化藝術產業,避免大量財富集中於房地產和股票市場,這令國家財富傳承更加多元化,也減少了資本集中的風險。

 

藝術和金融結合對普通的國民有什麼影響呢?

筆者認為可以增加收藏品的認受性和流動性,增加收藏家的變現能力,相等於藏富於民。再者,社會有藝術薰陶,自然變得更加和諧,人們生活更加美滿,

這亦是富裕社會所追求的目標,豈不快哉?

 

中國首間藝術銀行成立於2005年,當時引起好多人討論。有些人認為藝術品可以自由買賣,收藏家變現能力強了,經濟壓力沒有那麼大,我們可「以藏養藏」來發展事業。但是,這些想法未免太想當然。

 

 

藝術銀行 要求嚴格

藝術銀行也是有着非常嚴格的要求,具體運作跟一般拍賣行沒有分別。

譬如他們只接受宋代五大名窯、明清官窯精品、各代名家書畫、明清銅鎏金佛像等等。這些真精稀的物品並非每位收藏家都有蒐集,所以普通愛好者的變現能力並沒有改善。

 

更有甚者,藝術銀行會要求物品所有權、來源明確,沒有任何糾紛。但是,收藏家要證明所有權百分百明確,是非常困難的。

 

比如物品世家流傳,那兄弟姊妹的權益怎麼分辨?

除非是從拍賣行或文物店買回來,否則何來保留單據?

這些舉證都非常困難,國內情況特殊,一般私人買賣都沒有收據,這些要求已經把大部分收藏者拒之門外。要達到以貨易貨、貨如輪轉,增加流動性,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建立市場體系 是首要任務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隨着科技改進和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金融產品,希望國家推行適當政策,推動藝術金融發展,以達到雙贏,既可以保護文物,也可以增加市場流通。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建立一個市場體系。

 

我們的文交所足夠嗎?

金融監管需要加強嗎?

買賣運作順利嗎?

現今科技能夠支援嗎?

投資者如何更有保障?

有糾紛怎樣解決呢?

 

凡此種種,我們可以參照外國經驗,適應國內市場需要,

以一個穩扎穩打的形式來發展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是正確的道路。

 

在此祝願我國藝術品金融市場多姿多彩,發展順利。

 

 

作者:李大齊
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歷任國際保險公司大中華區責任險主管。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喜愛收藏,熱心推動年輕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音樂和藝術。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