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香港一樣,從來都是一個在中國南方邊緣的小漁村,80年代改革開放帶來優惠政策,使到名不見經傳的深圳搖身一變,來一個華麗轉身,發展成為現在的國際知名大都會,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家都有目共睹!
在這個轉變那麼快的商業社會,藝術自不能當飯吃,往往被人忽略。
那麼大芬油畫村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有政府規劃刻意為之嗎?
歷史淵源來龍去脈是怎麼樣呢?
有什麼標誌性人物創造歷史?
現在情況是怎麼樣?將會到哪裏去?
我相信大家都有興趣了解這個故事。
港商進駐 畫廊逐步發展
20、30年前大芬村是深圳布吉一個凌亂錯落的小地方,只有幾十間樓房和低矮房屋,發展落後,一個香港油畫商人接到歐美大單,多是博物館禮品部,於是乎帶着10多位徒弟進駐這個地方,租金平生活壓力比較細。
後來海外訂單愈來愈多,他就招攬當地農民工成為助手,後來一些有名氣的畫家也來深圳打拼,漸漸畫廊發展成行成市,變成今天的模樣,遠近馳名。
大芬油畫村面積不大,只有4平方公里左右,村內小巷縱橫交錯空間狹窄,兩條比較似樣的馬路傍邊都是兩三層高的小樓房,密密麻麻的畫廊或者工作間盡在其中。
據不完全統計,有8000、9000從業員在這裏生活作息,靠賣畫為生。初期參與創作的都是農民工,從附近招徠,沒有受過正統藝術訓練,默默耕耘,靠住一門手藝,日夜顛倒克隆國際名畫,出口賺取生活費。
其中最著名是趙小勇,被稱為「中國梵高」(這是余海波的一套紀錄片名稱,攝於2016),湖南邵陽人,小時候喜歡看哥哥畫畫,有一點天份,學習到不少技巧,96年經朋友介紹來到深圳大芬村做畫工,不足一年已經是個臨摹高手!
根據不完全數字,高峰期(2005)全世界80%的國際名畫仿製品都來自中國,其中大約有70%出自大芬油畫村,每年產值都有10多億元,非常之龐大。
複製品難登大雅之堂?
由於梵高作品在外國好受歡迎,所以趙小勇就集中主力,每天都只畫梵高的《向日葵》、《星夜》、《咖啡屋》、《烏鴉麥田》等等。
一般情況下大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繁忙時期,每天可以畫10張8張。
由於需求很大,他把弟弟和鄉下的朋友帶過來教他們如何複製名畫,前舖後居,流水作業,每天工作10幾小時,天昏地暗大量製作,加上其他行家的努力,成就了大芬油畫村今日的名聲!
名畫仿製,國際上有這樣一個規則,即畫家去世70年就沒有著作權保障了,任何人都可以複製,不限制用途,也沒有什麼法律責任。
雖然如此,我覺得這不是好光彩的事,所以大芬油畫村的畫家無論技藝高超與否,一般都默默無聞,工作只是找飯吃,沒有藝術創作靈魂和個人風格!
複製別人作品,無論畫得多好,只能夠做裝飾藝術,難登大雅之堂,作品只能夠賣到博物館禮品部,酒店或者私人客廳做點綴工具,自身價值非常之低。
趙小勇作品當時一個平方尺只能賣到一百幾十元,當然面積大的價錢也相應提高,但也只是一千幾百就有一張。
近期他已經去到華東發展,有自己的原創作品。多年來他畫了10萬張梵高作品感覺內心非常之累。我覺得喜歡世界名畫藝術的朋友,能夠用一個便宜的價錢擁有心儀作品,心情還是喜悅的。
當然如果全家都是梵高作品來裝飾,就比較誇張有點庸俗,你覺得對嗎?
藝術氛圍 愈來愈重
現今深圳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表現藝術的地方也不多,只有福田深圳博物館和大芬油畫村兩個「名片」。
物以罕為貴,當地政府應該有適合政策引導發展,加上近年有不少大專院校藝術畢業生來到這裏發展,增加藝術氣氛,提高了大芬油畫村的名氣,和北京首都機場附近的798藝術區分庭抗禮,非常之好。深圳產業多元化,再不是一個只有高新科技的城市,有濃厚人文文化,城市沒有那麼冷,陽光之下多一點暖意。地區有藝術文化,人民生活上也比較平衡,這樣的氣氛應該值得欣喜。
我都很喜歡梵高的作品,幾年前也去過他最後生活的法國小鎮,了解他的創作特色。有機會買一張《向日葵》或者《星夜》放在家裏大廳,我認為還是可以的,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這樣想呢?
作者:李大齊
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歷任國際保險公司大中華區責任險主管。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喜愛收藏,熱心推動年輕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音樂和藝術。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深圳大芬油畫村──「中國梵高」趙小勇的世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