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研究AI人工智能開始,人工智能革命分為四波浪潮:互聯網智能化(Internet AI),商業智能化(Business AI),實體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和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每一波浪潮顛覆不同產業,令很多企業和職業被淘汰,筆者將一連四篇分別闡述這四波浪潮,因為單憑名稱讀者很難理解,要舉實際例子才能知曉。
第一波浪潮互聯網智能化已發展了十幾年,但在2012年左右才成為主流,它是使用人工智能算法作為推薦引擎,這些算法比用家自身更了解自己,這些算法了解、研究、學習我們的個人喜好,從而推薦專門針對我們的內容。
找到我們的喜好需要大量的數據,這一波企業的表表者便是Google、百度、阿里巴巴、Youtube、騰信和抖音等。他們在數據貼上標籤去幫助算法,把數據和特定行為連接起來,如購買與購買、點擊與未點擊、觀看部分或整條視頻去作標籤用來訓練算法,然後由算法推薦内容與商品給客戶,讓用戶消費得更多。
內地的“今日頭條”把一波發揮得淋漓盡致,它的人工智能引擎在互聯網上搜尋內容,使用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技術,消化整理來自合作夥伴及特約撰稿人的文章和視頻,針對用戶推送,更厲害的是能修改標題去吸引眼球,令用戶平均每天逗留74分鐘。
除了高度制定推這,今日頭條也使用機器學習來創作與監管內容。人工智能記者比傳統記者更有效率,運動和財經這些題材已被廣泛使用,算法也可以在平台上找出假新聞,它們更會在內部測試撰寫假新聞,和找假新聞算法作比拼較量,看誰能騙到誰,在相互學習中優化算法。
中國由於互聯網用戶數目龐大,數目比美國加歐洲還要多,支付系統也較外國普及,令到這一波的企業有優勢,有機會超越硅谷,但只局限於高科技產業和數字世界,而令傳統公司廣泛地從人工智能發展中獲利,便要倚靠第二波商業智能化了。
作者:邵志堯
博士、測量師,現職香港華業金控集團負責人員和兼任宏海控股集團(上市編號:8020)及沛然環保(上市編號:8320)的高級顧問,在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已有30年經驗,近年專注綠色金融和減碳項目,為多家大學講授綠色和雙碳金融課程,更定期發表文章和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