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學名「瓷胎畫琺瑯」,又名「古月軒」)被譽為彩瓷皇后,色彩斑斕,富立體感,工藝精湛,胎體纖巧幼滑,紋飾優雅,是高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神品,普通人莫說是擁有,能夠看見、上手、觀摩已經是萬幸!
琺琅彩初發揚於康熙,成熟於雍正,燦爛於乾隆,各代的作品各有千秋。我個人比較喜歡雍正瓷器,氣質優雅,所以我就嘗試用傳統欣賞山水畫的角度,去分析雍正琺琅彩為什麼那樣吸引,希望大家也有同感!
琺琅彩的類別
琺琅彩基本上分兩大類。我們常說的琺琅彩瓷器,是在景德鎮御窯廠製造(初燒),然後將胎體運送到北京城,在皇宮裏面開窯燒造(低溫二次入窯),成品只限內府使用,所以身份非常尊貴,一般大臣庶民不可得,數量也非常稀少的,可謂稀世奇珍。
另外是銅胎琺琅彩。它發展比較早,明朝中後期已經出現。後來的琺琅彩瓷器都是在它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言以蔽之,明代「景泰藍」可以說是琺琅彩瓷器的濫殤。
歷史上千百年來,瓷器發展的脈胳,是由粗到細,由單色變多彩的一個過程。景德鎮製瓷技術,經過元明兩代的發展,到了清代技術更加高超,有能力承擔更重要的任務。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政治日漸進步清明,經濟方面,實施攤丁入畝,民族矛盾得以化解,經濟增長有對外通商。
隨着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蜂擁而來,著名的有來自英國倫敦的馬禮遜牧師來華。西方傳教士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中國,包括天文、地理、航海知識,文化藝術,康熙皇帝非常喜歡,琺琅彩也是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傳到中國,獲得康熙皇帝支持才發展起來的。
中西合璧的神乎奇技
如何把琺琅彩料與中國瓷器結合是非常創新的事,中西合璧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用外國傳入的材料去製作瓷器,作為禮物贈送使者回國,令歐洲皇室貴族趨之若鶩。
清代的御窯制度乃承襲明代,並在景德鎮派駐督陶官,唐英就是其中一位最著名的陶瓷官員。他一生侍奉康雍乾三代,有高度的專業技術,既能融合傳統又有創新之舉。
當時琺琅彩就在景德鎮燒好之後,瓷胎運到北京如意舘,由宮廷畫師繪圖上色,然後造辦處琺琅作負責燒製。根據記載,窯址就在養心殿附近。當年參與琺琅彩創作的著名的宮廷畫家有唐岱、冷枚、余省(花鳥圖)、金廷標(嬰戲圖)、蔣廷錫等。這些宮廷畫家都能卓然成家,令到琺琅彩瓷器創作生色不少!
為什麼琺琅彩那麼名貴?就是因為數量稀少,用料昂貴,專家工匠限量製造以供皇室專用!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只有500至600件琺琅彩瓷,大部分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40件左右。
在民間流傳的,我相信只有十幾件,而每次出現拍賣會,都成為各國收藏家的重點拍品,爭相競投奪寶而後快。一件小小的琺琅彩酒杯,多年來都是數以千萬元計成交。
雍正在位 琺琅彩達高峰期
琺琅彩一般都是小件(20公分之下)。因為原料非常昂貴,雍正之前的琺琅基本上都是舶來品。到了雍正中後期,我國自己開始研製材料,增加了不同的顏色。
琺琅彩主要是宮中皇家生活用瓷及觀賞用瓷,身份非常尊貴。一般的大臣都不能一見,只有少部分用於賞賜外國使臣的禮品。
康熙59年創燒的琺琅彩器,比較粗糙,有花無鳥有鳥無花,主要都是色地,藝術性不是太高。雍正為人嚴謹,藝術要求非常高,喜愛優雅。在位10多年是琺琅彩發展的高峰期作品,清雅脫俗,氣韻天成,有水墨畫的感覺,觀賞之後令人非常愉悅!
雍正琺琅彩瓷器的山水圖就像一幅水墨畫,詩、書、畫、印四者渾然天成!
就讓我以琺琅彩山水圖來加以解釋説明。
首先介紹的琺琅彩是山水圖碗,詩句為「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園滄海綠無邊。」碗口外壁一面以藍彩繪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題七言詩兩句:詩句上首鈐胭脂彩陰文「壽古」篆書印,下首鈐胭脂彩陰文「山高」、陽文「水長」篆書印二枚,圈足內藍料彩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製」四字款。
這個碗的繪畫極精致,外壁通體以藍料彩繪峰嶺巍峨,松柏蒼翠漁帆點點,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題七言詩兩句,詩情畫意,相得益彰。
第二個瓷盤是,詩句為「樹接南山近,煙含北渚遙」。
這個碟畫面描繪山水風光,屋舍塌樓錯落,風帆掩映。山水畫的含蓄和兩句詩非常吻合,互相輝映!詩文首尾分別有紅料寫「壽如山高水長」三個印和紋飾互相呼應,組成壽如、山高、水長,有吉祥的寓意。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詩書畫印優雅含蓄的意境,就活靈活現於瓷盤之上,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我想分享的知識,雖然是一知半解,勉為其難,但是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大家看完也有同感嗎?
作者:李大齊
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歷任國際保險公司大中華區責任險主管。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喜愛收藏,熱心推動年輕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音樂和藝術。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園滄海綠無邊──淺談清初琺琅/
圖片擷取自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