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濃(朱溥生)是香港作家的傳奇。
他是香港兩代人都耳熟能詳的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作家,他的文字見於香港的報章如早年的《華僑日報》、現在的《星島日報》及《大公報》;他在1993年移居加拿大後繼續為當地的《星島》撰寫專欄「好看集」,一周5篇,至今已達20年之久。
歲月無聲,不知不覺間,阿濃已經89歲了,但他仍精神奕奕,可以偕同夫人由加國遠渡返港出席香港書展。第33屆香港書展以「童來悅讀少年時」為題,阿濃正是其中一位獲重點推介的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作家。闊別香港多年,無數讀者和朋友都翹首以待和他見見面,一睹他的風釆。筆者有幸偕同香港優質圖書館網絡創會主席、主席、副主席及理事一同與阿濃聚會。
從事教學工作多年
原名朱溥生,「阿濃」是他的筆名,意思是代表濃濃的情義。當年,哪個少年不多情?他只有20來歲便開始投稿,開展他的寫作生涯。
初時是用「濃濃」為筆名,隨年齡的遞增,改稱「阿濃」,便一直沿用至今。
當年,阿濃已是個文青,他爸爸也是讀書人,由上海來港定居, 可惜學歷不受認可,沒有找到文職工作。可以說阿濃的文化基因很不俗,他當年在香港的中學會考成績不俗,及後入讀葛量洪師範學院,畢業後從事教學工作,曾任教官立學校,及後服務則仁學校。
39年的學校生涯中,原來他和呂志剛俱為1979年首任圖書館主任,二人更是圖書館訓練課程的同班同學,故此兩人一早便相識相熟。呂志剛是優質圖書館網絡的創辦人之一,是次飯局都是由他發起的。
飯局是在阿濃下榻的灣仔區一間酒店的中餐餐廳進行;除邀約阿濃外,他們亦邀請了何紫的女兒何紫薇一起出席。早年阿濃和何紫相熟,後來阿濃的《點心集》都交由山邊社出版。
與徒弟並獲「十本好讀」獎
聚會當日,大家見到阿濃都非常雀躍。因為多年未見面,各人談了許多往事。阿濃對君比的離世感到很可惜。他又很鼓勵後輩,去年,游欣妮憑作品《看見看不見》獲第16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奬(兒童及少年文學組),為此,阿濃感到非常高興,畢竟她是一位喜歡寫作的圖書館主任,又是兩女之母,能抽空寫作不輟,十分難得,阿濃不忘鼓勵她繼續創作。
近日,持續筆耕的阿濃榮獲香港教育城舉辦第20屆「十本好讀」小學生最喜愛作家,欣妮、阿濃的徒弟小書亦同得有獎,我相信阿濃必定老懷安慰。
阿濃於頒獎典禮上分享,自己曾多次獲選為學生喜愛作家,惜身處異地,今年難得能出席頒獎典禮,份外高興。
我是阿濃的鐵粉,便把握機會向他請教有關寫作的心得。他是傑出的兒童及青少年文學家,創作過許多許多經典的小說,如《漢堡包和叉燒包》、《 聽,這蟬鳴! 》、《新愛的教育》等。另外,他可說是寫作多面手和奔雷手,能寫各類散文、專欄、電視劇本、廣播劇及詩歌。原來他最喜歡寫詩歌,因為詩能言志和詩能言情,是最能夠暢發情懷,引起共鳴的文字媒介。
欣賞詩詞之美
他說他出版了不少詩集或有關於詩歌欣賞的書,如《是我心上的溫柔》、《阿濃陪你讀唐詩》、《獻禮》等,都 向大家介紹了詩的國度和詩詞之美。
他說最喜歡的詩人是唐代的白居易,我初時以為他介紹《燕詩》和《賣翁》,但原來他最愛的是《長恨歌》和《琵琶行》兩首,前者是七言古詩,讀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
他說兩首作品都感情真摯,留下了不少千古傳頌的佳句,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詩的魅力是永恆的。男女之間的情感是最深刻的,所以他也喜歡蘇軾和元禛兩人悼念亡妻的詩詞。
我覺得寫小說和寫詩要寫得出色都必須要有天份。
小說要創造人物、情節、起承轉合、高潮迭起,是個大製作,動不動要寫一年半載;而詩和詞則要有深刻的體會、細膩的描寫、豐富的感情、超凡的創意、高深的文字駕馭力,用字要精煉,平仄押韻都要一絲不苟,才可寫出精緻不朽的作品!
香港文壇的傳奇
聽君一席話確十分寶貴。阿濃是香港文壇的傳奇,由1970年代《華僑日報》時期的專欄「點心集」開始至今已60多年了,但他的創作仍然源源不絕!今年仍然有新書《意料之外事件簿》、《因為有愛──阿濃給孩子的故事》面世。
阿濃愛看書。現在加拿大的家裏大概有15000本藏書之多。他一生差不多每天都在寫作,在香港、在加拿大都有專地盤。香港的讀者很幸運,有一位長壽多產的作家!阿濃也很高興有這麼多的讀者長年支持。阿濃就如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師或朋友,與我們一起成長,分享人生的美和善。他亦師亦友亦親人,我願阿濃身體健康,生活愜意,從心所欲不踰矩!
陳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先後出版各類書籍共12種,也在不同媒體發表文章及主持文教節目。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