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童年印象

童年印象

由1968年3歲開始,我便在廉租屋長大。

回想半個世紀的往事,我依稀記得當年入讀屋邨第三座地下的一朶小白花幼稚園,但因年代久遠,我只記得幼稚園印象最深刻的二三事:一是每天上學後,老師都會視乎小朋友的表現,給他們蓋一個大白兔印或大黑豬印;另一印象是每月的最後一周都有生日蛋糕吃。

 

廉租屋設計

廉租屋分為細房、中房和大房3種面積,我家四口獲編配住細房,單位面積約100多平方尺。每月都有穿着綠色制服的管理員到每家每戶收租金和簽租卡,當時的月租只是百多元。

 

香港在1960年代所興建的廉租屋屋邨設計大同小異,多是長型的設計,每層約有40個單位,每座大約有20層。外國人看到這種密集式的單位設計,稱其為白鴿籠(Pigeon Cage)。那個時代每個家庭都有4、5個孩子,當時的父母真正是為口奔馳,一家七口,5條「化骨龍」,要孩子溫飽已大費周章。

因此,當時沒什麼親子時間,反而那時的孩子較為「生性」,能分擔家務之餘,更分擔「外發」的手作,以賺些零錢,幫補生計。

 

 

兒時生活

屋邨總是很熱鬧的。每層的走廊就是遊玩的好地方:公共的空間有限,男的拍公仔紙,女的跳橡皮筋。一層已有幾十個玩伴(playmates),沒有什麼Play group。小孩每年最期待的是中秋節的前後幾天,迎月、賞月、追月的晚上,簡直可以玩過痛快!

 

石蔭邨有3間小學,全都是6層高的「火柴盒」設計。所謂火柴盒就是打火機未流行前的產物,最經典和普通的是雙喜牌。豎起的火柴盒外型確像當年的小學校舍。

 

一般小學有24班,每班有40個座位。學校沒有其他特別設施,校外的地方是公用的,籃球場、鞦韆、石山都不屬於學校的。

 

小學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周要習毛筆大字,最經典的字帖為「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這份功課吃力不討好,令人視之如畏途,另外,作文後要用毛筆寫小楷謄文,那就更惱人呢!

 

 

家中娛樂

當年,普羅大眾沒什麼私隱的觀念,家家戶戶都會「中門大開」,讓空氣流通,所以各家各戶的透明度高,只要路過,便會知道屋內的情況,如有人在家看電視,有人大戰四方城,各適其適。大人有大人作樂,小孩有小孩做功課、溫默書、溫考試。那時沒有自修室、溫習室的呢!

那些年小孩子的日常都是留在家裏為主,在家久了自然會找些娛樂或細藝,如捉象棋、鬥獸棋、飛行棋、波子棋,也有小遊戲,如打井、過三關、三六九、天下太平……

 

 

最後,我最回味的是去街邊的小檔「飛髮」(理髮)。但醉翁之意不在「剪」,在乎看漫畫書。當年我很着迷黃玉郎的《小流氓》呢!(第100集改稱《龍虎門》)

童年快逝,6年的小學轉眼就過。希望多與小學同學聚會,往事只能回味呢!

 

 

作者:陳家偉
陳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先後出版各類書籍共12種,也在不同媒體發表文章及主持文教節目。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童年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