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孔子教子

孔子教子

孔子早婚,他19歲時兒子便出世。當孩子滿3月的時候,魯昭公也遣人前來賜贈一尾鯉魚祝賀。為了表達對國君的隆情,孔子便以「鯉」為孩子取名,字伯魚。其實鯉和禮諧音,語帶雙關,意味深長。

 

但孔鯉的學問未不見突出,我猜想原因或有二,一是遺傳不到父親的優良基因;二是孔子工作太忙,弟子眾多,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

 

 

孔鯉幼承庭訓

雖然孔鯉的才能未見突出,但始終是「教二代」,許多人對於孔子如何教導自己的親兒深感興趣。《論語》的〈季氏篇〉第13章就有一次十分有趣的記錄。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意思是,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陳子禽遇到孔鯉便乘機問他,

「你從老師那兒有沒有得到不同於我們的一些教導呢?」對曰:「未也。」

 

有一次,孔子獨自站在堂上,孔鯉剛快步走過中庭,孔子就問他一個問題,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孔子教子的方法就是把握機會,提示兒子要學詩和學禮。這就是「詩禮傳家」之意思,而「幼承庭訓」的典故也就是出自這個孔子教子的日常生活片段。

 

 

君子之遠其子

其實,還有「君子之遠其子」的佳話,即老師對自己的兒子也是一視同仁,不私厚。其實孔子愛弟子,有時候更情同父子,如孔子和顏淵就是「亦師亦父」的關係。

 

《論語》原文有記載,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孔子是無私的,願意將自己的所有學問傾囊相授。孔子的孫,即孔鯉之子子思受教於曾子,學問非凡,相傳《中庸》就是出自子思之手。這也是另一種代代傳承!

 

孔門弟子人才輩出,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四科十哲,開風氣之鼎盛,及至戰國時有孟子出,開仁義禮智四善端之系統呢!

 
 
 
作者:陳家偉
陳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先後出版各類書籍共12種,也在不同媒體發表文章及主持文教節目。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孔子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