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國之瑰寶──《蘭亭序》

國之瑰寶──《蘭亭序》

大家推舉王羲之為《蘭亭詩集》作序,於是微醉而大樂的王羲之便即席揮毫,寫了362字的序文,以記錄當天的雅事,及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覺。那篇驚世的傑作、千古不朽的書法就是此誕生。

 

香港特區喜獲中央政府的厚禮,批准在港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並承諾願意借出近千件故宮重要文物來港展出,而且大部分展品可留在港一至兩年,令香港市民不必長途跋涉到北京或台北,只需坐車至西九龍文化區便可有機會一睹國寶級的珍品,可謂方便得很。相信已有不少市民,不論年齡都已慕名前往參觀。

 

對我而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計頗具特色,而且展櫃也很先進,玻璃和照明系統都很專業,據聞是來自意大利的設計,相信比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更勝一籌呢!那9個展館共分置於4個樓層,我覺得最寶貴的是位於3樓的8號展廳──「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

 

「國之瑰寶」展廳是需要額外收費的,原因是運送展品和為國寶所購買的保險費已是天文數字,館方為幫補龐大的支出,額外收費是合情合理的。

 

 

展廳藏品  機不可失

中央政府對特區極之厚待,願意挑選一級的國寶文物,破天荒運送來港展出,令我萬般雀躍。第一批在港展出的「國之瑰寶」共有35幅晉唐宋元的書畫。因為種種原因,包括高昂的保險費及展覧廳的面積的限制,這35件極品文物分3個月展出,大概每個月展出10來件珍品。

 

「時不再來,機不可失」是來看「國之瑰寶」的心情。3期的部分精品簡單介紹如下:

 

第一期的精品有:王羲之的《行書雨後帖》、米芾的《行書研山銘》、趙佶的《雪江歸棹圖》

 

第二期的精品包括:王羲之的《行書摹蘭亭序帖》、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黃公望的《天池百壁圖》

 

第三期的精品也有:顧愷之的《洛神賦全圖》、毆陽詢的《行楷書張翰帖》、謝安的《行書中郎帖》等

 

我個人較喜歡看書法多於畫作,而3期的展品當中,我認為來頭最大的當然是被喻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而東晉王羲之被喻為「書聖」,確是實至名歸的呢!

 

9月8日的晚上,我和朋友邱泰來就作了一次「故宮文化的感悟」分享會。該活動是在佐敦的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舉行,難得當晚是周四,竟然有30位朋友出席,真是坐無虛席,十分熱鬧,我和泰來分了工,我主要介紹《蘭亭序》。其實我之敢於分享「蘭亭」,是因為泰來兄送了一本《紫禁城》,專刊介紹《蘭亭序》書法的月刊給我作準備,使我才有點信心在眾友人前班門弄斧。

 

 

《蘭亭集序》只是即興草稿?

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於山東瑯琊臨沂,是東晉時的名門望族,他祖父輩已在朝廷和上流社會非常顯赫有名,家學淵源深厚,其父王曠、其叔王廙均為書法家。

 

王羲之自少已有寫字天賦,7歲起已勤於練習,除了叔叔和父親的啟蒙外,年輕時曾追隨衞夫人學習書法;衞夫人師承鍾繇,得其妙法。及後王羲之更博取眾家,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鍾繇,篆隸學李斯和蔡邕等人,集各家之大成,創出自己的風格,20來歲便享負盛名。

 

《蘭亭集序》是他47歲時的作品。當年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日子。他和一班賢士良朋,跟自己的幾個兒子共42人,到會稽的蘭亭進行修禊的傳統活動,有點像暮春時候到郊外踏青,以舒展身心。那一班好友在河邊一邊喝酒,一邊作詩,互相媲美也互相和應,好不熱鬧,這就足有所謂「曲水流觴」的消遣。

 

「修禊」是西周開始的民間習俗。人們在三月初三到水邊嬉戲,沐浴春風,以驅除晦氣和不祥。「曲水流觴」是文人雅士的聯誼遊戲。眾人列坐溪邊,由書童將盛滿酒的羽觴(一種輕便的酒杯)放在溪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每人順序取觴飲酒賦詩,倘若有人做不出來,便要罰酒3杯。

 

當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人人心情甚佳,詩興甚濃,於是各人寫詩展文采,抒發感情,以增進友誼。當天有26人共作了37首詩,大家便推舉王羲之為《蘭亭詩集》作序,於是微醉而大樂的王羲之便即席揮毫,寫了362字的序文,以記錄當天的雅事,及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覺。

 

那篇驚世的傑作、千古不朽的書法就是如此誕生。説白了,《蘭亭集序》的文和書法都只是一篇即興之草稿。

 

作者:陳家偉
陳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先後出版各類書籍共12種,也在不同媒體發表文章及主持文教節目。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國之瑰寶──《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