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春分(壬寅年二月十八日)

春分(壬寅年二月十八日)

每年西曆三月十九日至廿二日,當太陽到達了黃經零度的時候,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到達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而《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亦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日,太陽會直射在赤道,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時間將會一樣長,晝夜平分。

 

從這天開始起,白天會越來越長,夜晚則一天比一天短。民間亦有諺語:「春分,日暝對分」、「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等說法。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晝夜各為十二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國古代把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事實上,打雷可能在春分日前的「驚蟄」已經來臨,這會因應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春分後,中國南部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也相繼回升,三月下旬平均氣溫華南北部多為十三度至十五度,華南南部則多為十五度至十六度;但是,春分前後的華南地區常常有較強的冷空氣入侵,令氣溫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五度以下。小股冷空氣亦會接踵而至,可能會形成持續數天的低溫陰雨,不利於農事。

 

bau20220319ayape

圖源:網絡

 

俗語說:「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要是春分這一天下雨,就表示秋季會豐收。農民就在春分日前後忙種麥插秧,期待有個豐收年。氣溫上升,確實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及生長,而在平均溫度約十二度以上的情況,對於水稻及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非常有幫助。

 

然而,由於不時有冷空氣侵擾,農作物感染病蟲害的機率會大增。民間有諺語:「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時農夫會抓緊時機進行灌溉施肥,並防治病蟲害,並且要根據天氣情況,爭取在冷空氣結束時搶晴播種。

 

bau202203196xx5k

圖源:網絡

 

乍暖還寒的日子最易惹出個病來。俗語說:「春分有風發,郎中盡可殺;春分無雨下,郎中笑哈哈。」意思說,如果春分日颳東風,表示會下雨,天氣即是正常,疾病自然少了,醫生的生意就淡了。

 

如果此日颳西風不下雨,人們容易生病,醫生就好生意了。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保健上亦是同一道理,人們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關鍵體現在精神、飲食、起居的調攝,否則在冷暖交替的時期會容易感染流行病。

 

除了要避忌大熱、大寒的飲食及保持寒熱均衡外,亦需要保持有規律的起居生活,定時睡眠,定量用餐,保持每天做適量運動,如散步、慢跑、耍太極拳等,應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

 

bau202203191747m

圖源:網絡

 

香港新界地區一些鄉村或氏族聚居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古老傳統的祖堂制度,可能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早類似家族慈善基金組織的,由家延伸至族,而擴大到地方一處的社會組織的結構。

春分後天氣回暖,適宜上墳掃墓。所以民間祭祖,大多是在每年農曆的春分或秋分開始進行。

 

祖堂或家族會有比較大型的祭祀活動,更因此有「春秋二祭」之說法。掃墓時會先在祖墳前陳列指定的牲禮和菜蔬,叫做「案菜」,然後進行祭禮的儀式─讀祭文,依次跪拜,先男後女,焚化紙錢和祭文,以及把紙錢壓在墳頭等習俗。祭祖之前,首先把燒豬和酒、茶等抬到當地祠堂的側廳,並對著「文昌帝」的神位進行祭祀及焚燒祝文後才正式祭祖。

 

祭祖時,村民會把供品抬到大供桌上,並會依著村民的輩份逐一上前,向祖先奉上酒、茶,最後儀式會以燒炮仗作結束。完成祭祖後,便進行所謂「分豬肉」的儀式。剛才用來祭祀祖先的燒豬,此時會抬到大廳中間,分成小份,任由參與者享用,以保各村民能得祖先庇蔭,出入平安。

 

bau20220319zil51

圖源:網絡

 

老人家都認為,一年過得最舒服的日子在春秋二季。有說二八亂穿衣。就是二月、八月的時候,隨便你穿吧,身體弱一點穿厚一點,身體好一點穿薄一點都沒有關係。反正天氣不寒不熱,亦寒也熱,穿啥都沒關係,亦都有關係!

 

還深深的記得南懷謹老師的講課。說,孔子著《春秋》,寫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歷史,他為什麼叫《春秋》,不稱冬夏呢?春天是由冷變熱,慢慢一點一點熱起來。秋天是相反,夏天的熱慢慢退掉,退到了秋天剛好涼爽,不算冷也不算熱,所以春秋是持平的。不但氣溫如此,夏季白晝長,冬季白晝短,春秋兩季的日夜長短也是持平的。所以我們講“春秋持平也”,是個天秤。古今人物,對於國家社會有沒有貢獻,《春秋》在這個歷史上持平論之,所以“春秋”是持平之論的意思。

 

bau202203194qddn

圖源:網絡

 

歷史上有許多富有爭議的大人物,站在權力的巔峰,一生儘管功績累累,但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就算盍棺,一時也不會得到一個公正評價, 不能定論功過。倒不如把一切所作所為交給歷史和後人來評價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則天。武則天死後留下一個無字之碑,並沒有在墓碑文上寫上一個字,或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任何評述,而是選擇將自己的功過交給後人評說。人在做,天在看,歷史來者算帳,子孫後代承擔!

 

春分,日夜相等,冷暖平分。如歷史洪流的一樣,成敗好壞,枯榮興衰,”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荊勛章
土生土長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歷任多届全國政協委員,對音樂藝術、人文科學、博雅教育、國際事務和關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