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中國文物保護法能否適應新時代需要?

中國文物保護法能否適應新時代需要?

 

隨着時代變遷和國家發展需要,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文物保護法》修訂案(徵求意見稿)在原有文物法基礎上加上27條,包括建立各級保護管理架構、加強流通等等,對文物保護都很重要!

 

202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能否適應新時代對文物文化保護的需要呢?自1982年頒布以來,《文物保護法》已經實施40多年了,曾於2002年修改過一次。新世紀以來,政治、社會、經濟和科技變化非常之快,《文物保護法》出現好多漏洞,未能適應新時代需要,要求修訂的聲音不絕於耳。

 

如是者,國務院近年提出修改法例,並徵求持份者和各階層的意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今年10月20日完成初步意見,總結1300多個個人及社會團體共3100多個修訂,這些意見可謂非常重要,如獲採納,將是適應社會要求的重大改變!筆者估計,明年中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便會通過,頒布施行新法。究竟這次修訂有什麼重點呢?它能否跟上新時代對文物保護的要求呢?今天筆者為大家作一個簡單介紹,希望讀者能增加對文物法的基本認識。

 

加強保護文物 提升國民凝聚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長達5000年歷史,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物浩如煙海,怎樣加強保護、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成為一個重要任務,這可以加強國民的民族自信和認同感,對提高凝聚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何謂文物保護呢?文物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之下,人民智慧創造出來的有形物質文化遺產。著名的有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商周青銅器和三星堆的文物。跟文化的概念有些不同,文化的定義比較闊,可以包括理論和概念,譬如孔子的儒家學說或佛家精神,這些都是無形的文化財產。

 

今次《中國文物保護法》修訂案(徵求意見稿)重點主要分為四部分:

 

一、加強文物保護,堅持社會主義領導:現在的文物市場非常混亂,市場上的東西真假難分、偽劣專家盛行,除了傳統眼學之外,民眾認為科學鑒證是一個好重要的發展方向。筆者也認為,國家應該制定鑒定文物的標準並頒布施行,在各省市自治區成立權威的鑒定機構,對商業鑒定進行嚴格的規管,這樣做分辨真偽便有較為客觀的標準,對保護真文物非常有幫助。當然,成立更多的國立或者私營博物館都是重要的,理應支持。

 

二、加強文物適當利用和展示方便文化傳播:徵求回來的意見認為,怎樣加強人民對藝術、文化、歷史文物認識非常重要,除了傳統透過博物館展示之外,隨着互聯網科技發達,數碼化展示是一個新方向。兩岸故宮近年都作出很多努力。新技術對提高民眾知識水平、散發文化影響力都非常有幫助。再者,各大博物館可以提供觀摩文物修復的機會,也是非常大的進步。

加強罰則 規範文物流通

 

三、對違反文物保護加強懲罰:出土文物是國家擁有,民間不能私藏。這方面主要是應對盜墓、各種非法轉讓。修訂案提出,犯罪罰款由100萬元(個人)至1000萬元(單位)不等。筆者認為,加強罰則是正確方向,這方面應該和刑法相關的法則一致。

 

四、進一步規範文物流通,加強市場監督:自民國以來,各方出土文物種類繁多,總是經過不同途徑流落民間,若收藏家受到打壓,在國內不能通過正常途徑買賣,珍貴的文物便會流到海外,得不償失。怎樣增加民間收藏品流通對保護文物非常有幫助!筆者覺得歷史問題可以解決,否則大量出土文物將會漸漸淹沒在民間,不聞不問,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重視。另外,文物造假盛行,仿品充斥市場,尤其是藝術品,這些擾亂市場的行為也應適當加以制止,加強各級文物管理機構建設。

 

隨着時代變遷和國家發展需要,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文物保護法》修訂案(徵求意見稿)在原有文物法基礎上加上27條,包括建立各級保護管理架構、加強流通等等,對文物保護都很重要!筆者相信若沒有重大爭議,這個修訂草案將會被接受成新法,對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提高人民文化認同和自豪,增加中國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作出深遠影響!

 

作者:李大齊
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歷任國際保險公司大中華區責任險主管。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喜愛收藏,熱心推動年輕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音樂和藝術。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中國文物保護法能否適應新時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