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試論蘇軾「留世」的第一首詞

試論蘇軾「留世」的第一首詞

大文豪蘇軾才情橫溢,文、詩、賦、詞皆卓然大成,而四者當中,筆者以其詞的成就最為顯赫,逐引發對蘇軾什麼時候開始寫詞?他第一首詞又寫得怎樣?興趣極大。

古代文豪,唯蘇東坡可寫的多矣,題材隨手拈來,輕易過百。寫他與「人」的交接,數十篇走不了:父母、兄弟、妻妾(蘇洵、程氏、蘇轍、王弗、王閏之,王朝雲)、侍朝宋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侍朝太后(曹太后、高太后、尚太后)、還有良師(歐陽修)、好友(陳季常……)、上司、同僚(文彥博、司馬光…….)、弟子(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僧侶(佛印……)、歌伎(琴操……)、政敵(王安石、章惇、程頤..)、尋常百姓(春夢婆婆……)等。寫他與「地」的契合,大江南北能寫的可不少:眉山、汴京、洛陽、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惠州、儋州…….。寫他與「物」的通融更多:其墨寶、其畫作、其文、其詩、其賦、其詞、其酒、其食……可謂洋洋大觀,而且肯定還有不少遺珠,在此不再援例了。

 

第一首詞不屬「豪放派」

區區一枝禿筆,乃思先從蘇軾詞入手與讀者分享個見。首先開門見山,在此為〈試說蘇軾「留世」的第一首詞〉作破題:筆者才識有限,但徹頭徹尾「坡粉」一名,而對其文賦詩詞中,最喜歡的是蘇詞,並打算日後試寫一系列東坡與人、地、時、物的個人分享;此副題以「蘇軾」而不以「蘇東坡」稱之,原因子瞻寫第一首詞時,仍未自號「東坡居士」(此無可爭議之處)也。

 

而大文豪蘇軾才情橫溢,文、詩、賦、詞皆卓然大成,而四者當中,筆者以其詞的成就最為顯赫,逐引發對蘇軾什麼時候開始寫詞?他第一首詞又寫得怎樣?興趣極大。但這根本是椽木求魚、難以核實的追求,蓋因其初試啼聲的第一首詞作,可能根本未有被留存。乃思退而求其次,只能從其被收錄約300多首的詞作中,去尋找出他「留世」的第一首詞是那一首?以及創作時的年、月以及當時的境況。但萬料不到,這也有多個版本,趣也。

 

有一說:

〈浪淘沙·探春〉

昨日出東城,試探春情。牆頭紅杏暗如傾,檻內羣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綺陌斂香塵,雪霽前村。東君用意不辭辛。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

 

歷來詞家討論東坡染指詞事,多依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篇注集成總案》認為是從〈浪淘沙·探春〉開始的。《蘇詞總案》卷七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蘇軾赴杭州任通判。宋神宗熙寧五年壬子(1072年)正月城外探春,作〈浪淘沙〉詞」,時年36歲。而持此論者還有施宿《東坡年譜》載,蘇軾於宋神宗熙寜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時,開始填詞,但當年仍未有作品。根據朱孝臧、龍榆生編校的《東坡樂府箋》來看,蘇軾最早的一首詞乃是一首〈浪淘沙〉。

 

另一說:

〈一斛珠‧洛城春晚〉

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
自惜風流雲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為説相思、目斷西樓燕。

 

因為首句「洛城春晚」故蘇軾作此詞,時間當在「暮春」、地點是在「洛陽」。而蘇軾先後5次過洛陽,分別是嘉祐元年(1056年)時年20歲、二是嘉祐二年(1057年)時年21歲、三是嘉祐六年(1061年)時年24歲、四是冶平二年(1065年)時年29歲、五是熙寧二年(1069年)時年33歲。

 

前路茫茫 父子三人趕科場

認為作於嘉祐元年(1056年)的有近人朱靖華,他們認為蘇軾詞始作於嘉祐初年;而得王永照認同,更指此詞作於嘉祐元年閏三月,蘇氏父子三人從家鄉往京應試,蘇軾第一次途經洛陽時,將對新婚妻子的思念,以詩入詞。但查閱《輿地紀勝》卷137《城都府·碑記》有「蘇文忠公留題」條引《成都志》云:「極樂院有蘇文忠公壁間留題:『至和丙申季春二十八日,眉陽蘇軾與弟轍來觀盧楞伽筆跡』今存。」

 

按「至和丙申」即至和三年,該年九月改嘉祐元年。換句話說嘉祐元年三月二十八日,蘇氏父子尚逗留成都。再者孔凡禮《蘇軾年譜》編蘇氏父子三人「約閏三月」發成都,約「五六月間」抵京師,應可信。據而推知他們到達洛陽當在五月下旬。故以《一斛珠·洛城春晚》作於嘉祐元年閏三月(1056 年)時年20歲,不能成立。

 

蘇軾第二次過洛陽是因為母病故,父子三人離汴京赴喪返家,應於五六月過洛陽。況以蘇軾當日丁憂母喪的心情,斷不會以「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作結於詞。故此詞作於嘉祐二年(1057年)時年21歲,也不對。

 

蘇軾第三次過洛陽是嘉祐六年(1061年),是年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十一月離京赴任,十二月十四日到達鳯翔,途經洛陽已經是十一月下旬,故不合「洛城春晚」光景。

蘇軾在治平元年(1064年)落任鳳翔簽判,十二月十七日赴長安,故第四次途經洛陽時,是治平二年(1065年)正月上旬,那是早春而非「洛陽晚春」。

 

蘇軾在治平二年(1065年)6月喪妻及後治平三年(1066 年)喪父。熙寧元年(1068年)蘇軾蘇轍兄弟守罷父喪,十二月離家赴京,途經成都、閬中、鳳翔、長安、洛陽,這是他最後一次過洛陽,其時為熙寜二年(1069年)的二月,稍後便扺汴京。故鄒同慶及王宗堂所著《蘇軾詞編年校註》將《一斛珠·洛城春晚》編年於熙寜二年(1069年)蘇軾時年33歲。筆者認同鄒、王兩位對年份的詳細考據。

 

從此詞的內容看,雖符合蘇軾早期作品風格。然而從蘇軾當時的心態及詞句上的解讀,筆者並不同意王水照的看法:「寫於嘉祐元年(1056年)20歲時,因為思念妻子而作此詞。」要知當時蘇氏三父子長途拔涉,路經洛陽,直奔京師,前路茫茫未可知也,那時候的蘇軾是個眉山無名小子,連個舉人也不是,莫說作詞,就是他的詩、他的文章也寂寂無名。父子三人全副精力皆放眼於科場,冀一朝題名金榜,詞實非蘇軾當時的那杯茶。

 

蘇氏父子當時常居宿寺廟、還得以「三白飯」充飢(蘇軾個性豁達,並不以為苦),真難想像會寫出「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雖然蘇軾當年算是新婚,但嘉祐元年閏三月,他才離家月餘,以蘇軾之志遠及王弗的慧賢,也不致下闕詞的「自惜風流雲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為説相思、目斷西樓燕。」的兒女情長如此!但事隔13年後的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已經33歲,在官場已10多年,並經歴喪母、喪妻、喪父之痛。那年蘇軾葬罷父母、髮妻之後,與弟及第二任妻子及長子、乳母等舉家離家鄉赴京,而從此再無緣重返家鄉矣。「目斷西樓燕」除對忘故的髮妻外,還當包括逝去雙親的緬懷。

 

據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註》所載,這是蘇軾的第二首詞。

 

而蘇軾的第一首詞為:

〈華清引‧感舊〉

平時十月幸蓮湯,玉甃瓊梁。五家車馬如水,珠璣滿路旁。
翠華一去掩方床,獨留煙樹蒼蒼。如今清夜月,依前過繚牆。

〈華清引‧感舊〉作於治平元年甲辰(1064年)十二月。時年28歲。當時蘇軾任滿鳳翔府簽判,奉召返汴京,過路長安,順游驪山而作。蘇軾的第一首詞,當不屬「豪放派」,然而「婉約」得來,也不盡是兒女私情,那種「獨留煙樹蒼蒼」的淒美,悲嘆「翠華一去掩方床」,前塵舊夢,渺如煙逝,倒叫人握腕。

 

花了些時間,算是弄清了蘇軾的第一首詞是那首,作於何時、何地。至於再漫起的遐想,待有機會再分享。

 

作者:吳偉明

出身單親基層,得培幼會及加拿大「契爺、契媽」助學完成學業,年青時當航海電報員後從商。九十年代加入扶輪社及其他慈善團體,積極回饋社群。閒時寫近體詩自娛,酷愛東坡作品,欣賞子瞻清明豁達性格,自命蘇東坡「粉絲」。聯繫電郵:vincent@vgbchk.com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試論蘇軾「留世」的第一首詞/

 

上載日期:202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