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電影《同學們》首映禮觀後感

電影《同學們》首映禮觀後感

        2024年6月19日,應邀參加電影《同學們》的香港首映禮。它是由鳳凰衛視電影台、廣州市檔案館、韶關學院、廣東省檔案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精心籌劃、聯合攝制的華南教育抗戰題材紀錄電影。


  《同學們》不到90分鐘的片長,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為代表的多所華南學校,為保存教育火種,歷經艱辛輾轉抵達粵北復課,有志之士從四面八方共抵韶關,在烽火逆境中堅持辦學的故事,再現當年文人學子的家國情懷及教育救國的赤子之心。


        從1940年到1945年,這裡培養出超過6000名學生,以艱苦歲月裡的所學,迎接抗戰勝利。此後,各校陸續回遷,也有在港澳台地區繼續開辦的大學和中學,像獨木成林的榕樹,在神州大地,在嶺南之鄉開枝散葉。八十多年過去了,枝繁葉茂。


        電影最後以照片的形式,展示與當年這支嶺南文脈相關的院校,赫然發現我所有的母校均在其列: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培道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大學⋯⋯多麼奇妙的呼應啊,隔著無序的時光和漫長的歲月,巧合得嚴絲合縫。原來,讀書的意義,早就在二十多年的求學生涯裡,以這樣沈默又隱晦的方式告訴我了。大概像刀筆刻劃,無聲而深刻,在這一所所學校的校訓裡,在每一天的校園生活裡,在每一堂課裡,在老師們的每一句諄諄教導裡⋯⋯於是,日久天長,於是,刻骨銘心。


        學生時常問我,不知道所學的知識有何用,畢業之後能否找到一份工作,給自己謀一個好前程。作為香港中文師範的教育工作者,我常常陷入沈思,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面對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態勢,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教給學生,我們應該教給他們什麼?


        我以為,教師是不同於世界上很多其他職業的。它不僅僅是謀生之道,更是天生帶著崇高的使命感,是「事業」更多於「職業」。教師不僅僅授業解惑,給予學生知識,更重要是「傳道」。很難一言蔽之,講清楚什麼是「道」,但它是靠「人」來具象化的,是靠「教師」來傳遞的,用生命點燃生命,像傳遞星星之火一樣。


       《禮記.中庸》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人們要選擇好的、正確的事去做,且應該堅持不變。電影提到了很多位優秀的校長和老師,那個年代的學者,自有一種癡純的氣質,是對學問的執著涵養出來的,忠誠得有些固執,固執得頗為可愛,也應該是我輩楷模。

 

        家境優渥的「嶺南第一才女」冼玉清,毅然從澳門啓程,奔赴粵北支持復學,並許下終生不嫁,以教育事業為丈夫的宏願,秀骨亭亭,溫柔剛毅。她在《授課》一詩寫道:「虞傳著篇先勸學,一生砥礪在精勤。」


        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拓者王亞南,與郭大力合譯《資本論》,並且首次將它帶入韶關坪石,在大學課堂裡講授。
      「中國核能之父」盧鶴紱,在坪石荒郊野外一座破敗廟中,用英語給六位男女學生,津津有味地講授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 他最重要的論文《重原子核內之潛能及其應用》就是在塘口村昏黑逼仄的小房子裡寫成的。我國11位兩彈元勛中,有7位是盧鶴紱的學生。


    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歷盡千辛萬苦,在戰火中竭盡全力保存圖書,並且堅持開放給公眾閱覽。1938年廣州淪陷,杜定友即將中山大學圖書館內善本書、志書、碑帖等2萬余冊,裝成199箱,先後運至廣東羅定、香港、雲南澄江等地。他還把書箱改作書架,一物二用,能裝書即走,也能拆開作書桌,是為「圖書館木箱化」。


        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鄒儀新,學成歸來,與葉述武結婚後,說:「我不要做教授夫人,我要做教授。」排除萬難,帶領學生夜裡觀察星辰天文,日間探尋抗日救亡之路,譜寫嶺南教育史一段獨特又浪漫的記憶。她的學生,中科院院士葉叔華,對那段仰望星空的歲月,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在坪石完成了《第一交響曲》《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兩部傳世之作。此前,中國還沒有小提琴協奏曲。


        在那烽煙歲月裡,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還能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中科院院士黃本立,世界知名社會活動家陳香梅,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


       不以山海為遠,不以日月為限,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湧現出的許多熠熠生輝的學者,他們後來都成為了中國在文學、藝術、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領域的領軍人物,以所學報效國家。


        燈火闌珊夢,明月百年心。歲月悠悠,當年的故事告訴我們,好事盡從難處得,豈懼狂風平地起。望遠山而知奮進,可乘風而破萬里。觀影結束,隨著魚貫而出的散場人潮,步出影廳,走進香港繁華的街頭,抬眼看人間燈火通明,遙思歷史烽煙迷漫,倒是思路清明起來。


        我們為甚麼而讀書求學?第一,當為追求自己喜歡的知識,如飢似渴,我們天生都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第二,明理立志。雖然人各有志,但歸根到底,中國讀書人的志氣,是以書氣養風骨,看似柔弱不勝風,實則是鏦鏦錚錚的金鐵傲骨。在學海中孤舟自渡過,就能磨練出孤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這般堅韌難棄的品格,加上讀書明理,能辨大是大非,就不論世事如何風雲變幻,也不怕迷途和惘然。這是讀書給我們的底氣和自由啊。


       於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風。 涓涓不止成江河,學成歸來思報國。這是人間大道,追求學問,是為了讓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變得更好。


        同學們,努力讀書吧,志存高遠,願你我青春無虛度,白首不銜悲。

 

金夢瑤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國學中心聯席總監,香港教育專業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國際漢語節協會常務理事,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組委會及專家評審,香港兒童文藝協會理事,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上載日期:20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