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七月十七日,新一年度的香港書展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原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與著名影星胡慧中的女兒何嘉珍也在此次書展發布了一本詩集。這本名為《相信光》的詩集收集了何嘉珍前幾年寫的近四十首中英文詩歌。何志平與胡慧中及何志平九十八歲的母親參加了新書的首發。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志平與香港書展有著不解之緣,書展的發展壯大與當年他的建議有著極大的關係。在書展現場,何志平接受了亞洲週刊的專訪。
香港書展始於印刷交易
何志平說,香港書展開始時是一個純粹商業的交易所,即香港印刷商會的交易所。
香港書展從八十年代前已經有了,開始的時候跟香港的出版商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香港大會堂建成之後,香港印刷商每年都會在香港大會堂的低座一個展覽廳裏,做版權交易,就是出版版權的買賣,所以規模也不是太大。
到了一九九零年代初,香港會展中心成立了,印刷商會就把交易搬到了會展,一直在會展舊翼交易。直到一九九七年新翼成立,印刷交易變成了很大的規模,從開始幾十個展商到後來有一百多個、兩百多個、三百多個公司參與。
書展添加文化賣點
何志平說:「我為什麼會跟上這個項目?因為二零零零年我當上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主席。因為這個書展是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所以我就跟他們貿易發展局的主席一起商量,怎麼把書展從一個商業活動提升為一個文化盛會,注入一些文化的元素在裏面,推廣香港的藝術。」
「我們知道,藝術有三大塊,一個是表演藝術,一個是視覺藝術——就是美術這一塊,另外還有一塊就是文學藝術,這三大塊。」何志平說。
何志平認為:當時在香港,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每年都有大型的活動去推廣、推動,特別是表演藝術,在香港還有悠久的歷史。香港有一個香港藝術中心成立於一九七七年,藝術中心之下還有一間自資藝術學院成立於千禧年,之前只是關注表演藝術,主要是包括音樂、戲劇、舞蹈,然後還有電影在裏面,主要綜合地處理有舞台場地的表演藝術。下一步在一九九零年代後期則加入美術,就是視覺藝術,其中包括畫畫、雕塑、陶瓷、建築、電影、設計等等。之後又加入了第三個板塊——文學,裏面包括小說、傳記、詩歌、散文和劇本等。
「在視覺藝術方面,香港有一個香港藝術雙年展,推動視覺藝術,但是文學藝術一直都沒有一個大型的國際的活動去推行」,何志平回憶道:「所以我就跟貿易發展局商量在書展裏面,不要單是賣印刷品書刊,這是非常商業的行為,更要賣內容,在這裏面我們要注入一些藝術的元素、文化的賣點。所以,從二零零零年開始,書展裏就有了論壇講座,還有一些兒童的角落,去推行促進兒童閱讀的一些辦法。從那個時候開始把香港的書展搞得如火如荼了,一直到今天。」
一國兩制的成功範例
何志平說:「現在我們有兒童書,有工具書,還有一些知識類書籍、國際形勢類書籍,不同的類型,以前那個時候都沒有的。在香港書展上,台灣的書、內地的書跟香港的書可以同時看到,這是一個香港的特色,也是一國兩制香港成功落地的表現,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大家都可以和平共處,不用吵架,都以禮相待,每人都知道我們各自的位置、底線和紅線,我們的極限在哪裏,都不會超越的。」
對於現在已經進入數字閱讀時代,為什麼香港書展還有那麼多人參與?何志平認為:因為香港書展已經發展到除了賣書本之外,還有賣內容。很多東西都是跟視頻、跟電子出版有關係的,所以從賣版權到賣硬件,再到現在賣內容,這當然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可以顯示出香港一國兩制真的是成功了。
何志平認為,香港書展其實還可以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文學書本的一個聚焦之所——這正是由於華文廣泛的包容性,新加坡幹不了這個事,台灣、中國內地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做到,但香港就是得天獨厚,能廣匯百川。香港書展就是全球華人的中文文學盛典。
推廣中文文學是主線
何志平認為,香港這地方就是要突出中文。所以雖然有很多的聲音,在過往的幾年都有人稱香港書展要推廣一些外文書、英文書、日文書之類,「這是另開的旁支,不是我們的主線,我們應該做主幹的東西,推廣中文」,這也是符合中國國際化發展的大趨勢。因為全世界有越來越多人要學中文,這都是大前提。
對於書展的內容方面,何志平提出,書展也是體現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場所。香港國安法落地,二十三條立法了,所以在香港書展上,意識形態這方面並非是一個要不要講、怎麼講的問題,而是應由政府監管,還是由出版商、作者自律的問題。
「因為這個底線我們現在都清楚知道了,紅線現在都劃出來了,大家都知道規矩是怎麼樣的,都會看著辦、望著走;有了明確的底線和範圍,大家都不用猜著,不用擔心這、挑戰那,我們變得更自由了。」
作者: 亞洲周刊 宋陽標
原文刊登在亞洲周刊網站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文化/2024-30/1721792074465/何志平憶香港書展發展史 變身全球華人文學盛典
上載日期:202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