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參觀“中電鐘樓文化館”不期然引發的縈念

參觀“中電鐘樓文化館”不期然引發的縈念

 

     因了資深傳媒人聯誼會的安排,得以到原為中華電力(九燈)總部而改為“文化館”的擁有鐘樓的美麗建築物參觀,其陳列之有関電力及環保之發展的資料,極為珍貴及值得參觀。高手如資傳會副理事長朱昌文兄第一時間即將大量精彩照片及一篇精簡生動的參觀過程的描述上傳,供大家分享。


     不才對參觀的一切,卻有著特別的感受。除在幾十年年前讀中學時、與及工作時經常在這可愛的建築物左右盤繞外,更因兩個原因而讓不才對中電存在一些深藏而揮之不去的思緒。其一是在上世記八十年代,當我担任一間中學的校長時,由於當該校成立時已過了中学派位網設立的時間,因此該校自始就沒有位派而需要自行招生,其招生之困難可想而知。所以當年……四十年前,不才就以以今日一些学校所實行的“社區研習”的方式訓練及幇助學生學習,並以之作為提升學校校譽的方式之一。
      
      由于當時社會上正因內地興建大亞灣核電厰而引起本港內部意見上很大的分岐,所以當時就以“能源發展與人類生活的演變”為題,作為全校各科、各學會及全校師生的分組研習的課題。正因此而讓同學們認識各种類能源的在全球及中國的分佈、電力的使用及不同能源的利弊,以至核電的各种情況,亦因此而了解到大亞灣核電建造的原因、對国家與及香港的影響。亦從而知道中電參與大灣核電的投資、購電及對國家的協助等等。

 

     另一項與中電的心理上的關連,則亦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不才在那時首次担任一個本港歷史最悠久之一的教師職公會的會長時,由于不才過去曾有一個時期在金融机構工作過,因此我對一些資產上的問題就較為敏感。當時會中存有頗多電話公司的股票(也許大家不太知曉,電話公司曾是香港市值最大的公司……唔係滙豐),由於不才感覺電話的業務及決策、以至前景好有問題,因此力主賣清所有電話,實行增持中電及部份九倉(也沒有幾多人知道,電話公司喺六十年代已曾因估計用戶增加過于樂觀,購入了大量器材而致周轉不靈,幾乎要破産的!)


     所以,如果當時不是不才實行“換馬”,以後該團体就慘了,仲可以時不時舉辦些甚麽活動!?


     所以,我在參觀中電鐘樓文化館時,便不期然地牽引起深深的縈念。

 

      至於其他在讀中學時,與及早期工作時,對中電鐘樓大廈建築物的欣賞與縈念,則可參考不才下述的參觀手記!

 

      參加者因皆屬“資深”,故其在業界中大多數均屬領軍人馬,包括報社社長、總編輯或電視台新聞部高管或資深之報章或電子傳媒的工作者。其中亦包括該會會長、永遠榮譽會長、正副理事長、理事和顧問等,一行30人,浩浩蕩蕩及無限歡欣(因平日已經常舉辦各種聯誼和有嘢聼、有嘢學的活動)。故需要分為兩組,各分別由一位非常優秀及閑熟資料的人員引領參觀。其內容豐富,講解清晰、有趣生動,加上其招待的熱情,令各人均投入及高度滿意。

 

      由于各參觀者均屬此中能手,故如要他們出手,都會寫出一篇很精簡、生動及內容豐富的報道。其中該會副理事長的衆所周知的高手朱昌文兄更一早將相関情形作成精彩報道。不才之記述,自然難以與之比較,故在下只將是次參觀所引發的回憶與感受記述一下,以表達歡欣與感激之情。

 

      實際上這座屹立於加多利山東側、剛好建於何文田的窩打老道與亞皆老街兩條通衢大道連接処山邊的兩側均三層高,中間卻聳立著一座鐘樓的建築物,其簡明綫條的形式,配合著明麗漂亮而充滿太陽光彩的外墻,然後以淺黃色設計顯示時鐘度數及時針的視覺效果,令人悅目和精神舒暢。

 

      而在今天參觀之前,這座鐘樓我其實已見過、看過無數那麽多次,而且足足有數十年之久。事緣在一九五幾年時,我就讀中學之時,正就是在離這裡不太遠、只有兩個街口的一間中學,因此那時已經常路過這裡,包括由亞皆老街沿嘉道理道上加多利山,轉入布力架街後走至加多利山的臨窩打老道一邊的邊緣。那裡有一長長的石樓梯,其位置就在中電鐘樓右邊的旁邊。我們每喜從山上沿石階走落窩打老道,或反其道而由窩打老道這邊上山,然後由男拔萃書院旁邊的嘉道理道走回亞皆老街去,每月總會有好幾回是這樣走來走去的。這可説是青澀歲月的美麗回憶!

 

      及至80年代,有近十年左右,我在界限街花墟旁的一間中學做校長,而由于一則我由84年起“化腐杇為神奇”地,身體由極弱變為極強(所以我在85年便發起及負責籌組、舉辦“全港教師田徑運動大會”……迄今已舉辦了39屆)。二則我當時住在荃灣,為了“貪過癮”,所以很多時會由荃灣住處,沿青山道、龍翔道、歌和老道而跑至窩打老道的“慶相逢”酒樓,飲完茶才返回學校。所以,每次例必跑經、及必會停在亞皆老街與窩打老道連接處、即中電鐘樓的優美悅目又不算太巨型的建築物前、歇歇腳及等待紅綠燈轉換時過馬路。

 

      所以,您想想,我這幾十年來,路經過這座原屬中電總部的文化館多少次?可過去七十年的歲月,均未有機會得以進入過!

 

      今次,不才喜得以追隨諸位傳媒先進進入這由中電總部改成的“中電鐘樓文化館”參觀,更有幸得到企業高級經理兼文化館館長雷惠明、企業事務正副總監戴家珮和黃碧雯等熱情接待及引領參觀。其中令不才喜不自勝的就是她(鐘樓)的年夀竟與不才相同。因這原屬中電總部、今改作文化館的鐘樓建築物落成於1940年,而不才亦正正是於那一年由先父及先母合力建築及完成,亦即是説大樓至今已有84年的歷史。

 

      在參觀其間,幾位主管親自引領,透過影片、珍貴文物及各種微形縮影作品等等,介紹中電的歷史及業務、人類能源發展与生活的演變,以至科技及環保等問題,實在很值得香港市民、特別是同學們前往參觀及認識相関知識。

 

      其後,中電集團企業發展總裁、本身又是資傳會顧問的莊偉茵董事,在午餐宴敍上,更親自介紹了許多中電的業務概況及不斷發展的情形。同時也介紹了中電控股股東嘉道理家族對中國及香港的淵源。聼其一番解説,了解到其對本港及在国內(特別是在上海)、近百年來的投資與經營,與及在慈善事業上、協助農民改善生産技術上等方面,都作出很大的貢獻。而且在大亞灣核電厰的建造上,包括技術、資金及電力銷售上等等都作出多方面的協助。所以中電之能成為一間管理完善、營運成本管理上,得以讓廣大用戶得到供電穩定而費用相對又合理的情況,可謂“良有以也”!

 

作者:高家裕教授

資深傳媒人及教育工作者,曾任多間中學校長及專上院校教教授。其研究及講授課程包括國際關係、國父思想、中國文化源流,以至經濟社會之各方面問題等。

        

上載日期:20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