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應朋友邀請,幫忙成立香港教育研究院旗下教師網,旨在與教育界同工互動交流,同心同行。期間得到一套很有教育意義的日本動畫電影特別埸的少量門票,欣然與參與教師網的學校分享。電影上映當日,在電影院接待處派發入場票期間,發生了一段小插曲,令我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思考人生的生活態度。
前來看電影的朋友當中,有退休校長、學生、學生家長等等。最為特別的是有幾位輕度弱智學校的畢業生。因為我從未接觸過「輕度弱智人士」,不知道他們跟一般「正常人」有什麼分別,只好提早站在接待處等他們。當時心裡有點擔心,怕他們找不到我。
出乎意料之外,輕度弱智畢業生十分乖巧,根據校長的指示,電影開場前十五分鐘,到接待處找那位穿紅色外套的女士取票。他們態度友善,說話速度比營營役役的「正常人」稍爲緩慢。
其中一位女畢業生主動跟我聊天,閒話家常。她問我是否老師?我說曾經教過書。她繼續問我是否教「正常」學校,教什麼科目。此刻我心裏一沉,提醒自己說話要小心點,以免傷害了她的自尊心。我說教過初中數學,但學生成績不太好。女生聽了低頭不語,我感覺她心裡在想,她寧願在「正常」學校當個差學生,也不想在「不正常」學校當個好學生。
看完電影回家,我一直在回想跟那位輕度弱智女生短短數分鐘的談話。她的面容和名字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只覺得她是一位善良、有責任感、純真的少女。她口中「正常」這兩個字,圍繞在我腦海中,令我徹夜難眠。
什麼是「正常」?一般人的認知就是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標準。如果用智商(IQ)來評定,正常人應該是100。過去十多年流行的人工智能(AI),應該就是那些比正常人聰明的人研發出來的。那麼,那些搞高科技的人是否就是「不正常」呢?
我們今時今日的生活,已經不自覺地與AI 共存。換句話說,「正常人」是被「不正常人」引領著,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日出日落,茫茫人海,在我們正常人身邊的,是純真的真實面孔,還是虛與偽的幻象?
如何在「正常」與「不正常」之間存活,也許是一種藝術!
王禧玲
香港出生及成長,留學英國、加拿大,熱愛文學、電影、戲曲、寫作,曾合編《我愛80年代》、監製出版《色味人生》等書,並編寫出版一系列親子書藉,包括《世界至能人》,鼓勵家長向小孩講好故事,培養閱讀習慣。現為「一喜文化社」社長,積極推動文化交流活動。
上載日期:2024.8.12
*照片由供稿者提供。
原文刊登在教師網(2024.3.26
https://hkeri.org/article/66029a86400525bf6d42a05b/活在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