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考畢高級程度考試後,在1985年再考高等程度考試,當年的成績頗為卓越,可惜時不與我,因香港中文大學剛推行暫取生計劃,結果,我和中大只是擦身而過。
1985至1987年,我入讀了柏立基教育學院,正式開展了我的教育生涯。早在兩年的師訓期間,我已在葵涌的聖瑪加利夜中學任教會考班,主要任教經濟和歷史兩科,不覺至今,我已從教近40年!
雖然,我與教育結緣是偶然的,但我與香港的教育發展是一起成長的。「志在教育」是我早年在《星島日報》的專欄名稱,也是我從事教育工作的座右銘!多年來,我都努力地學為人師,孜孜不倦地進修,由教育學士開始,拾級而上。正如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易經》云「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香港教育大學的源起
最近收到香港教育大學30周年校慶晚宴的請柬,甚是欣慰,畢竟30年來與教大有不少淵緣!
樹有根,水有源,先談談教大的前期歷史。1992年,香港政府接受教統會《第五號報告書》建議,「把各間教育學院和語文教育學院升格為一間自主的教育學院」,1994年香港教育學院正式成立,校徽是一本書和有5片葉的樹枝,意喻百年樹人。當年5間師訓學校包括羅富國師範專科學校(羅師)、葛量洪師範專科學院(葛師)及柏立基師範專科學院(柏師),主要培訓中小學的教員,而工商師範及語文教師學院,則專門培訓「三師」以外的人才。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老師,儒家5種至尊的倫常即天、地、國君、雙親、老師(天地君親師)。天與地乃人生存的空間和環境,君、親、師都是人類成功的最關鍵人物。所謂師範,即「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國各地都有師範大學,如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不過,現在不少大學都不只專注師訓教育,而定位為綜合大學,加強學科多元化和致力研究,建構新知識,推動社會及世界的進步。
科技年代 更需要老師把關
我較喜歡師範大學的稱謂多於教育大學呢!「師範」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承,有師之愛,有徒之誠,師生互動,有情和義在其中。但「教育」來得很general,求學只是為學位、證書和文憑,不是為了追求學問和做人。我最記得的是錢穆先生《新亞學規》中的「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知」不算難,只是知識、概念和理論,「行」才是重要。這就是英文中knowing與being的分別。
錢先生還教我們讀國史要帶溫情和敬意,其實學習任何東西也理應對老師帶有尊敬、尊重。雖然,現在的教育已普及化、電子化、全球化、互聯網化、人工智能化,要data、information、fact-check,或者做project、present、assignments,科技都可以幫到大忙,但也需要人教導我們如何善用科技,善待他人,善用權力,善用時間。科技如火,也如武器,善用或誤用,為善或為悪,老師也要好好把關!挑戰之大,前所未見!
勵精圖治 育才弘教
香港教育學院在1994年成立,2016年升格為大學,是香港8所公立大學之一,近年不斷發展,確是可喜可賀。第六任校長李子建教授曾在柏立基教育學院、中大教育學院出任要職,他在2010年加入教院,2023年9月接任榮休的張仁良教授出任校長。
據我所知,李校長是位超級勤力的校長,在他勵精圖治的領導下,教大必能做到「育才弘教,立德樹人」的目標。期待出席11月23日假香港會議展覧中心三樓大會堂舉行的教大30周年校慶晚宴,三十而立,值得慶祝,砥礪前行,更創輝煌。
作者: 陳家偉
陳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先後出版各類書籍共12種,也在不同媒體發表文章及主持文教節目。
上載日期:2024.11.2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網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從師範到教大,淺談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