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爲什麽日產與本田合併不一定是個好主意

爲什麽日產與本田合併不一定是個好主意

 

汽車產業正經歷著一場劇變,主要受到電動車("EVs")轉型和來自既有及新興競爭者的競爭加劇的驅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日產與本田之間提議的合併引起了廣泛關注。雖然整合資源以創造一個強大的電動車市場競爭者的想法看似吸引人,但筆者有充分理由認為這樣的合併可能對兩家公司都是有害的。

 

1. 缺乏協同效應
日產與本田合併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是兩家公司之間缺乏協同效應。歷史上,這兩家汽車製造商一直以不同的商業模式和市場策略運作。


市場定位:日產在電動車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特別是其Leaf和e-power型號,而本田則相對較慢地接受全面電氣化。這一基本的策略差異引發了關於他們如何有效整合運營而不造成干擾的質疑。
重疊利益:他們的產品供應存在相當大的重疊,這可能導致冗餘而非效率。由於重複職位導致的裁員潛在風險可能在日本引發反彈。

 

2. 市場動態與時機
這次合併的時間表增加了另一層複雜性。討論表明,正式協議可能要到2025年中或更晚才能達成,兩家公司在快速發展的電動車市場中風險進一步落後。


競爭壓力:在等待合併實現的過程中,日產和本田將繼續面臨來自特斯拉等既有競爭者和新興中國製造商的激烈競爭。這些公司不僅在電動車技術上迅速進步,還在關鍵地區獲得了顯著市場份額。
錯失機會:將整合推遲到2026年意味著兩家公司可能錯過關鍵的創新機會以應對市場需求。到那時,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被已經在電動車技術和基礎設施上大量投資的競爭者大幅超越(這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3. 整合挑戰
合併常常因組織之間的文化衝突而失敗。日產與本田之間企業文化的差異可能會帶來重大障礙。
管理風格:與日產在戈恩領導下採取更具侵略性的策略相比,本田以其較為保守的管理方式而聞名。這種分歧可能會在整合過程中導致摩擦,因為在決策和運營執行上的不同理念可能會引發衝突,妨礙有效合作。


員工士氣:對於工作安全和企業身份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兩家公司員工士氣下降。鑒於兩家公司最近因銷售下滑宣布裁員(這一點尤為相關)可能加劇了對合併後裁員的恐懼。

 

4. 財務影響
如此規模的合併無疑會對兩家公司產生重大財務影響。


債務負擔:日產目前正面臨著高額債務和銷售下滑。在管理現有財務義務的同時與另一家公司整合,可能進一步壓縮資源並分散對技術和創新必要投資的注意力。請注意,如今大多數創新公司都是由創始人主導,以推出優秀產品為首要任務(而非削減成本)。


更大的實體不一定是好事:雖然合併後將創造全球最大的汽車集團之一(根據各種新聞來源排名第三),但初步市場反應卻是混合的。我擔心預期中的協同效應是否會實現,或者這次合併是否僅僅會創造一個面臨相同問題的大型實體(而這些問題只會變得更大)。

 

5. 專注於電動車
日產和本田都表達了專注於電氣化的意圖(是的,意圖,而非行動);然而,他們目前的發展軌跡表明,他們可能未能有效與領先電動車製造商競爭。


延遲進入電動車市場:將合併完成時間推遲到2026年(最早)意味著他們將比競爭對手(例如特斯拉)或甚至已經轉向電氣化的傳統競爭者晚得多地進入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


策略不一致:如果兩家公司確實瞄準電動車市場,但在合併過程中無法有效協調其策略,他們面臨著在決定性行動對生存至關重要之際稀釋努力和資源的風險。

 

結論
雖然日產與本田合併的前景在紙面上似乎具有戰略優勢——創造一個能夠更有效地與全球巨頭競爭的大型實體——但根據筆者在過去20年的各種併購交易中的第一手經驗,實際影響則顯示出相反的一面。他們運營之間缺乏協同效應、文化差異、財務負擔以及延遲進入關鍵市場都指向這次合併所帶來的重要風險。


在汽車產業成功至關重要的是敏捷性和創新能力的時代,等到2026年才最終確定這樣一項合併可能使兩家公司更加脆弱,面對那些已經利用新技術和消費者偏好轉向電動車的新興競爭者。與其追求一個潛在存在缺陷的合併,不如更明智地專注於加強各自能力並探索更符合各自目標的戰略夥伴關係,以適應不斷演變的市場環境。

 

關志偉

奧澌資本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關先生擁有超過20年的行業經驗,尤其是在大中華地區。他擅長於引領買方和賣方的併購交易,以及籌資專案和諮詢服務,其中包括交易發起,目標識別,業務戰略建議,結構和監管建議以及定價和談判策略。

 

上載日期:2025.1.8

Uploaded on 8-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