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關愛座的傳統美德和消費者權利

關愛座的傳統美德和消費者權利

港鐵車廂中由「關愛座」所引起的爭執屢見不鮮,有時更牽起網絡公審、以致人身攻擊。傳媒人褚簡寧最近要求車上某女士讓出關愛座予一位婆婆不果,被辱「死摩囉差」。

 

一方面讓座是美德,另一方面付相同車資的乘客亦應擁有相同權利使用座位。關愛座原意本是鼓勵讓座予有需要人士,但現時漸漸演變成專用座。敬老尊賢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價值觀,關愛別人亦是「應有之義」,傳統美德如何與現實結合?

 

孔子對關愛人有多次的引申;弟子樊遲問孔子何為「仁」,得到的答案是關愛別人;孔子亦指出孩子應「泛愛眾而親仁」(廣泛關愛並親近別人)。孔子「仁」的思想由個人擴展至群眾層面,將其升格成道德標準。此為普遍人對於孔子所提倡「仁」的理解。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孔子對不同弟子問「仁」有別不同的解釋,顯示出達至「仁」的彈性,而實行「仁」的最高境界體現於「安仁」,即是安於做仁德之事。孔子所提倡的「仁」是希望個人全面發展,因此只是提出成就「仁」的方向而非個別方法,非一味硬性規定要達至何準則才可稱為「仁者」。

 

以關愛座一事為例,如讓座者是真心誠實禮讓,才可稱為「仁」,如只是基於僵化的社會制度或形式化的硬性規定,對社會的維繫有害無益,只會加劇人心積怨。

 

正如孔子提倡守孝三年,原因基於小時候受父母三年的照顧,父母去世後應當為父母服喪三年。其弟子宰我提出服喪三年時間太長,容易與社會脫節,甚至禮崩樂壞。孔子的提倡屬於心理層面,宰我則屬現實層面,不過,孔子面對看法相悖的學生卻沒有強迫服從,只拋下「汝安則為之」(你覺得心安便去做)。

 

孔子雖說宰我不仁,不過卻沒有阻止他,充分表達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情操。但願人們以關愛敬老的原因要求別人讓座時,除了記得「泛愛眾而親仁」,也想一想孔子與宰我的對話,莫訴諸謾罵及批鬥。

 

作者名稱:嚴禦風